齐河:微型课题打破“科研泡沫”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很多三年级的语文老师都会遇到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三年级就要开始作文教学了,可实际上很多学生连一两句话都写不出来。”近日,记者在齐河县采访时,齐河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张珍说。针对这一教学中常见的难题,该校教师张桂莲将其作为一个微型课题,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专题研究,从一二年级的识字、阅读教学开始,有意识地教学生“每日写一两句话”,日积月累,为上三年级后的作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小课题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后,很多学生到三年级就可以写整段的话了,作文教学起步也不再那么难了。”张珍说。
  “近年来,我们发现在教育教学科研中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假大空’充斥一线教科研,科研课题和教学实践联系不紧密,研究与教学‘两张皮’,形成了‘科研泡沫’;二是科研课题负责人和研究人员大多是学校领导干部,普通教师很少参与,很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齐河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刘成升说。针对这些问题,齐河县坚持基于学校、基于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原则,提出“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思路,引领教师通过小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专业成长。
  “微型化、草根化、校本化,来源于教学一线,应用于教学一线,是齐河县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特点。”齐河县教育局副局长窦绪明说。2011年,齐河县教育局专门出台了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师小课题研究指导意见及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编制了小课题研究指导手册,指导每所学校成立小课题研究工作小组,积极组织“全员参与,人人研究”,开展微型化、草根化、校本化的小课题研究与实践应用,推动教师逐渐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同时,齐河县教育局每年划拨50万元专款用于开展学科基地教研活动,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教科研工作奖励。
  “以前每个班上总会有七八名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按照普通的班级管理,他们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和一些特殊问题很难得到应有的照顾,这些学生往往会成为班级弱势群体,对班级管理和学生成长都不利。”齐河三中副校长陈宝良说。针对这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该校深入调研后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组建了“弘毅班”,有针对性地专门配备了师资,率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和主题班会教育改革,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培养阳光少年,取得了良好成效。
  此外,齐河三中还逐步探索形成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腿走路的“1+1”教科研模式,即老师们自下而上自主申报微型课题,校学术委员会再自上而下从中梳理归纳出学校层面的课题。教师微课题和学校大课题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目前已形成阳光教育大课题统领下的阳光少年、阳光课堂、阳光德育、阳光宿舍、阳光家委会建设等系列微型小课题。
  齐河县的小课题研究还经历了一个从“人人有课题”到形成微型课题研究小团队的过程。“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要求‘人人有课题’过于形式化,而以两三个人或教研组为单位的微型团队小课题研究更有效、更实际。”刘成升说。齐河一中语文学科主任王耀峰介绍,该校语文组在教学实践中重点提炼了3个小课题,高一重点研究阅读能力的培养,高二重点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高三重点研究高效课堂背景下的作文升格训练。“这降低了教研中心,接通了课堂‘地气’,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齐河一中教研室主任吕传生说。此外,齐河一中每学期还专门设立了4至5万元的奖励基金,用于奖励有实际成效的课题成果。
  “小课题研究角度小、周期短、参与度高、见效快,密切联系教育教学实际,打破了‘教育科研泡沫’,解决了教科研和教学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调动了老师们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齐河县教育局局长付永坡说。目前,齐河县每年都会形成300多个具有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已结题和正在研究的国家级课题5个、省级课题15个、市县级课题260多个,一大批教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
  付永坡表示,下一步,齐河县还将强化小课题研究的培训指导,改进评价激励办法,形成小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不断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