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孩子同享优质教育

本报通讯员 闫学昌
  “俺孩子原来在城里读书。现如今咱这学校修得比城里学校都漂亮,老师教得也不错,就让他回来了!”青州市高柳镇段村村民刘景亮高兴地对记者说。据高柳镇朱良初中校长朱同罡介绍,近两年像刘景亮的孩子一样由城里回到农村学校就读的学生,该校每年都有40多名。
  在农村孩子弃城返乡“回流”现象的背后,折射的是青州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度和成效。
让每个孩子都进好学校
 走进地处山区的王坟永兴小学幽雅、洁净的校园,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想象在偏远的山旮旯里还有这样好的学校。副校长赵传宾对此感慨颇多:“以前学校校舍全是砖瓦房,操场就是个土场子;如今镇政府为我们建起了教学楼,市教育局为学校建起了塑胶跑道,我们不再羡慕城里的学校了。”
  遍行青州的平原、山区,但见一座座漂亮美观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乡村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校安工程建设、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全面提升办学条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市在全面完成三年校安工程任务的基础上,积极采取以奖代补、“一校一策”、建立工作台账等有效措施,全面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目前,该市学校标准化已累计完成投资23434万元,全市136处学校对照潍坊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8A级学校创建)验收标准全部完成自评达标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均衡发展不动摇,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让城乡孩子享受同样优质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青州市教育局局长徐继中如是说。
让每所学校都有好老师
  “我在谭坊小学上课快3个月了,越来越喜欢这里了。学生都很质朴、很可爱,他们在课堂上那种专注、渴望的眼神,深深地吸引了我。”刚开始的时候,从城里实验小学来下乡支教的查淑青老师还有点不情愿,可是到这里一上课,她就立即喜欢上了这里的学生。查老师说:“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并不比城里的学生差,他们更加珍惜获得优质教育的机会,学习更加主动。”
  该市教育局从优化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引导城区中小学分别与乡镇学校建立起“单一对多极”的教育“共同体”。城区学校为核心学校,乡村薄弱学校为成员学校。共同体学校围绕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校园文化、师资建设、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等进行深入互动交流。市教育局设立了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共同体建设成效突出的学校,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为检验活动效果,市教育局还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专家团队对各学校共同体建设情况进行检测,突出考核共同体学校的学生、家长满意度提升情况。目前,各共同体组织教学教研活动283次,管理层面的交流214次,师生开展综合联谊活动98次;核心学校已对帮扶学校投入资金78.4余万元,有力地改善了成员学校的办学条件。
  负责交流任教活动的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段连伟说:“活动的开展,打破了教师校际界限,促进了城乡学校教育理念、管理机制、教改经验、学校文化在短时期内最大程度的传播和植入,最直接的效果是给农村学校送去新颖的授课方式和内容,让农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
  “农村教师队伍的优化,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将打好这场持久战。”谈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时,徐继中说。青州市教育局为进一步稳定和补充农村教师队伍,除高中教师外,新进教师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一线。该市去年共招录新教师120名,其中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86人。该市还在职称评定、评先树优等方面注重向一线、向农村教师倾斜,不断优化农村教师知识、年龄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让孩子们个个都精彩
  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城乡之间教学质量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青州市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为突破口,深入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学习借鉴昌乐二中等成功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构建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
  该市以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人人发展为宗旨,开展学生成长系列活动,举办了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论坛,组织语文主题学习专题论坛、知名作家报告会、古诗文诵读大赛、主题作文竞赛,开展英语单词过级达标及拓展阅读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开展“多才多艺小名士”、“全面发展好少年”评选活动,评选表彰“多才多艺小名士”和“全面发展好少年”,引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不仅如此,该市注重弱势群体帮扶工作,去年依据国家贫困资助政策认真组织实施了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落实国家资助资金809.66万元,资助贫困生1298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