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2015年将实现“班班通”“人人通”

  本报讯(通讯员 研新)鼠标一点,学生不论在校还是在家,都可以通过网络用“电子书包”随时向老师递交作业。这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眼下正渗透到烟台市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台Pad,通过内部网络无线传输,与教师进行即时问答互动,师生同步共享课程内容,整个课堂充满趣味。去年秋季开学后,“电子书包”Pad教学开始引进烟台市小学生课堂,在芝罘区的4所小学进行试点。据了解,目前烟台市微机生机比达到10:1,教师基本实现了“人手一机”。预计到2015年,该市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实现学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该市牟平区率先开展了远程网络视频教研活动。通过双向互动,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实现了“零距离”的对话。通过远程网络视频,全市教师可同时观看、点评现场示范课,破解教学中的困惑,交流教学中的收获。这种教研方式突破了时空的制约,在学校、教师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更加充分满足了学生和教师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让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同时,通过高效课堂建设、优质课评选等手段,提高了教师的使用率,实现了教师从“不愿用、不敢用”到“愿意用、离不开”的转变,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教育信息化建立了远程教育直播系统和研训平台,实现了优秀教育节目、学科培训的直播与点播,促进了区域研训方式的变革。目前,烟台市已经建成能够体现烟台教育特色的市、县两级教育资源库,基本涵盖了所有学科的教学内容。烟台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本着规范性、可持续性、适用性、开放性、前瞻性原则,烟台市自主开发制作了适合五四制教材的教学资源网。由各县(市、区)仪器站选择优秀教师拍摄教学课例,不但为教师授课提供了范例,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
  “芝罘阳光教育社区”和“智慧网络教研系统”是芝罘区重点推进的两大特色工程。目前,“校际微教研”、“仿真教研室”、“阳光课堂”已经完成。通过这两个平台,将逐步实现教育校内开放、区域开放和社会开放。该市还启动了教师空间、班级空间、阳光课堂的对外开放试点,进一步探索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芝罘区开发涵盖全部学科、所有年级的优质数字化区域性教育资源,创建资料类、理论类、课堂实录类、特色类、研究类五大“资源超市”,为教师的课堂教学、个人研修等提供资源保障,促使教师将教育技术有效整合到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覆盖率达到75%以上。“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移动终端”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网络多媒体技术及移动终端设备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不断探索推进中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烟台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一直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也处于先进行列。目前,98.3%的班级配备了“班班通”,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逐步完善。以市为单位建立了烟台教育城域网,各县(市、区)和所有学校都通过各种方式接入教育城域网,实现市、县、校三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了初步融合,已经成为教学的必备手段。据了解,到2015年底前,烟台市将全面完成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基本实现师生人人拥有一个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和环境,把技术和教育融合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该市将继续开发和引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学习工具和数字化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常态化应用,重点做好远程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建成数字化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