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路在何方?

本报通讯员 丛吉凤 记者 廉德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地方以地方课程的方式加以推进,许多学校也以校本课程的方式探索和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然而,教育效果如何?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有效结合?这些都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当前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在受访的学校中,只有30%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了此类课程,而相当多的学校和教师对此有不同的认识,有60%以上的学校倾向于以活动代替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他们认为开设这类课程,进行此类教育,无非又增加了一门课程,加重了学校和师生的负担。也有的学校由于没有这方面的师资,课程表上虽然安排上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上课。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此类课程,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在受访的学生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在繁忙的学习和压力下,这类课程正好可以缓解学习压力,以便于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问卷调查中,75%的学生赞同开设此类课程;80%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儒学,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是古代发明、古代诗词等。在对学生家长的采访中,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让孩子们背一背古诗,读一读经典,学习一些为人之道。
  记者在采访中深切地感受到,当前中小学出现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等表面的“热浪”,掩盖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虚”和“无力”。首先,相当多的中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定位不准确。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内容的选择不科学。据报道,北京市2006年开始在中小学试行开设国学教育课程,2012年,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北京正式发行。这套教材不仅将《论语》、《孙子》、《道德经》等经典文献全文选入,还将京剧、茶文化等纳入其中。山东省也编写了《传统文化》地方教材,在中小学开设了地方国学课程,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建筑、绘画、兵法、民间艺术、经典著作以及文学、文字等多学科内容。像这样自上而下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毕竟是少数,很多地方和学校只是选择了一些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等作为教学内容。有专家指出,由于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把握和顶层设计,有些地区和学校对于内容的选择,要么过于简单,以偏概全,要么过于繁杂,深奥难懂,不能很好地顾及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可接受能力,因此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其次,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相当匮乏。记者了解到,很多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并不具备条件,只是一种形式和“跟风”行为。由于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的教师,很多学校的传统文化课大多由语文、历史、自然或者思品课教师兼任。这些教师教学的凤凰彩票和主要精力不能专注于此,因此在课程内容的把握、教育方式和课程内在逻辑方面缺少必要的、深入的思考和把控。历史教师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当成历史知识传授,思品教师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德育读本解读,语文教师倾向于字词句篇的深耕细作。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本身就对相关内容一知半解,在授课过程中以讹传讹的情形时常出现,课程开设的“本真”意图和效果在某些地方和学校大打折扣。第三,传统文化课程授课方式单一。由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只是作为一门地方或学校课程开设,没有列入考试或者考核范围,相当多的学校没有形成教研机制,很多担任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在授课方式上还停留在讲一讲、看一看、做一做等层面,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教研机制,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所谓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成了教师和学生的“鸡肋”。第四,传统文化教育并未真正形成合力。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青少年中进行普及和推广,因此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受到了一定限制。在学校、家庭、社会还未形成合力的前提下,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势单力薄,学校的热情和教育效果随时都会被家庭和社会淹没。
  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到底怎样教?教什么?如何持久进行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些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有专家指出,要对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顶层设计,课程的容量、课时的安排要足够科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定位要准确。首先,要把培养人文精神放在突出位置。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因此,学校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而又具有积极意义的经典篇章和文本。其次,要大力弘扬科学和创造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包含着积极进取、创新创造的情怀,四大发明、中国书法、武术、秦砖汉瓦、汉代竹简、茶、中药、文房四宝、剪纸等大量的科学创造和文化艺术瑰宝,历来都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推崇,都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第三,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自信心。如孔子进行教育的内容是礼、乐、射、御、术、数,他把礼放在首位,这是崇德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典型反映。这一思想主张以德化人,利用道德的作用和力量来寻求家庭伦理的和谐,寻求社会政治秩序的一致和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一理论在很多国家得到认同,甚至对当今世界秩序建构起到积极作用,是中国人对全世界的巨大贡献。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之传承和发展,形成民族主流价值观和普遍道德内化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有识之士呼吁,在当前西方思想对我国青少年影响越来越广泛的前提下,传统文化教育还只是停留在专家积极呼吁、学校热情回应的层面,教学环境和氛围相对冷清。只有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环境和氛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根植于社会,浸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已经成为相当多的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掣肘。不少中小学校长建议,师范院校要在课程开设上增加国学或者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他们认为,前几年北航开设过专升本的国学班,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储备师资力量的做法值得相关院校学习和借鉴。另外,对国学或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讨活动目前还只是在专家、教授等层面进行,中小学教师很难有学习观摩的条件和机会。他们建议,国家或相关行政部门、学术部门应该创造条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国学或传统文化教育知识培训,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需求,担当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