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质教育惠及城乡每名学生

本报记者 商荣宾
  在美丽富饶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教育事业正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接送学生安全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创优工程、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三大工程”的深入实施,让寿光教育再次实现美丽嬗变,续写出新的辉煌。
把师资均衡作为教育
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
  建立名师工作室、开展“送教下乡”、选派教干教师外出挂职锻炼、实行教师“动态编制”、城乡教育干部轮岗、发放“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这些都是寿光市教育局实施“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全市干部教师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寿光市一直把师资均衡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为城乡每名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提供了根本保障。
  为了激发教育活力,寿光市开展了以“讲学习、讲师德、讲责任、讲奉献、树形象”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查找整改执教行为、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师德问题,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开展社会评教,使师德建设奖惩到位、由虚变实。每年暑假开展万名教师封闭式大培训,邀请全国教育专家、名师讲学授课,近100万元的费用全部由教育局承担。每年派出教师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参观学习,挂职锻炼,还选派优秀教师到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学习交流。完善了市、镇、校三级“名师工作室”,实现了全市中小学名师培养的全覆盖。2013年,寿光市有4名教师获齐鲁名师称号,3名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2名校长被评为齐鲁名校长,1名校长被评为潍坊市特级校长。从2011年起,为了缓解高中生源高峰期师资紧张状况,寿光市积极探索能进能出、灵活有效的教师聘用“动态编制”,即“政府出资,教育局招聘,学校使用”的合同用人新机制,面向社会从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公开招聘优秀教师,每年都有近200名招聘教师充实到各高中学校,有效破解了教师编制、经费、素质“三大瓶颈”。自2011年9月起,寿光市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为全市在编在岗的4858名农村学校教师发放特殊津贴,将资金来源列入市财政预算并逐步提高。“虽然钱不是很多,但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对农村教师的关爱和重视。”营里镇一中教师王光红如是说。
将确保学生上下学安全
作为一项重要教育民心工程
  “如今的孩子上学真是享福,坐上了这么舒适的豪华大巴车,就是刮风下雨,俺心里也踏实。市政府还给发交通补贴,每月俺家就少支出20多元呢。”寿光市羊口镇郭井子村家长曹传峰兴奋地说。
  在完成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后,寿光市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升,但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全市接送学生的车辆安全状况参差不齐,学生交通安全令人担忧。2011年,寿光市开始实施“学生接送安全工程”,寿光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寿光市学生接送安全工程补贴发放办法(试行)》,市财政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为学生发放乘车补贴。同时,为提高车辆所有人接送学生的积极性,市政府设立了安全运营奖。该市加强了对学生交通安全的教育与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了校车接送学生乘车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定点定时上下车制度和教师跟车制度,协调执法部门加强了校车运营监管力度,对超员、超速和学生不系安全带等违规现象加强了监督。2011~2013年,市财政共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继续推进“学生接送安全工程”。目前,寿光市共配备标准校车351辆,覆盖中小学、幼儿园126处,满足了学生的上下学交通需求,让学生坐上了放心车、安全车。
走优质高效、均衡发展之路
  “送来一个孩子,给家庭一个希望。”这是寿光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家长的庄严承诺。寿光市教育局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大力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创优工程”,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走出了一条优质高效、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为了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寿光市实施了中小学生成长“五个一”、“学校社区共建”、“亲子共成长”等三大工程,加强了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制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中国梦教育,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养。在严格规范办学行为的同时,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高效优质”课堂,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近年来,寿光市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市、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省素质教育先进市、省教育工作示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