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亟待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

  本报综合消息 近日,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成果发布会上,课题负责人余祖光呼吁:职业教育亟待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
  近年来,食品不安全、农产品污染、设备人身事故层出不穷,严重的产品质量、交通安全、商业诚信事件频频爆发,成为时代之殇,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余祖光看来,这些本不该发生的问题背后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技能人才产业文化教育缺失的痼疾。
  余祖光披露的一项统计数字可以为此写下注脚:在企业中发生的各种生产和安全事故中有80%的是由于工作责任心不足、安全意识淡薄等引起的,工作技能水平不够只占很少的比例。
  “无论从社会转型还是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角度,实现劳动者的现代化,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很有必要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余祖光说。
  在长达3年多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的足迹遍及270所院校和300家行业企业。课题组成员发现,青年技能人才产业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产业文化的先天基因薄弱;二是产业文化后天发展不够,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都有所欠缺。
  如何补上“产业文化”这一课?余祖光认为,破题的核心是把产业文化的精髓与学校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进行深度融合,并最终落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培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