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

本报记者 孔德彬 通讯员 徐峰 王昌军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遏制择校、择教风,根本不在‘择’字上,而在‘校’字上。”对如何破解“择校”这一“老大难”,邹城市教育局局长苗存奎有着深刻的理解,“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与管理水平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充足,家长、学生择校的现象就难以杜绝。”在这一理念引领下,邹城市近年通过合理调布局、破壁垒,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没有被稀释,还产生了引领、传导、衍生、扩大效应,激活了全市教育发展的“一池春水”。
“指头”攥成“拳头”
  地处山区的郭里镇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但该镇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的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教育园区,却成了当地建筑最好、环境最美的地方。
  “得益于这一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周边16个村的孩子全部入园学习。目前,全镇形成以教育园区为核心的‘一心四翼’的办学格局。”该镇教办主任周健介绍。
  郭里镇是邹城市学校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市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握紧拳头,每年都把1~3项教育重点工作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伴随着校安工程、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12年基础教育免费、中小学健康饮水、学生营养改善等工程的实施,以及从幼儿园到大学资助救助体系的完善,教育成为该市覆盖面最广、群众得实惠最大的民生工程。
  着眼于小城镇发展、中心村建设和城市扩容发展趋势,邹城市科学编制了《中小学布局调整五年规划》。在农村因地制宜,加大学校整合力度,目前仍保留农村教学点19处;在城区,城市建设同步配套新、改、扩建中小学,仅2010年以来投资就近3亿元。城区16所薄弱学校、新建学校与“名校”组成“发展共同体”,18个“城乡学校联盟”也组建起来,以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
“输血”融合“造血”
  邹城市建立教师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出台《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系统工程。2009年以来公开考选教师747名,引进高层次人才104名,90%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每年选派200多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选派100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镇域内教师支教交流也已成常态。
  该市注重加强教师专业化成长,近年投资1600多万元,构建了城乡教师网络教研“云平台”,每年选派400名校干、骨干教师外出研修。如今,该市优秀教师遍布城乡。2012年以来,该市公开考选中小学校长10名,调整交流领导干部400多名;2013年,启动实施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开设干部学习“大讲堂”,举办专题培训和“创新人物”评选等。各校形成了“领导在一线垂范、干部在一线锻炼、实绩在一线体现”的生动局面。
“均衡”兼顾“优质”
  “均衡与特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在副局长邢瑞舒看来,“当学校进入后建设时代,学校要在文化雕琢和提升上做文章,在特色上求突破。”
  邹城市立足亚圣故里、儒学之源的优势,突出现代教育思想和传统文化底蕴的渗透,重视对学生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的引导,大力加强特色学校建设。传统文化教育、艺术教育、仁智教育、国学教育等一大批品牌学校不断汇聚,书香礼仪、健康雅韵、温馨愉悦、创新励志的文化氛围不断生成。近年来,该市有4名学生获得“国家少科院小院士”称号,连续4年承办济宁市中小学生机器人比赛,承办苏鲁豫皖教育信息化年会、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先后荣获省教育工作示范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