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搭建学生成才“立交桥”

  本报讯(记者 李强 通讯员 张文博 孙阁青)2015年8月3日是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学生乔亮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他如愿以偿地收到了青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要知道,3年前,他中考各科平均分只有60多分。
  如今,该校像乔亮一样通过参加春季高考,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还有300余名学生。
  般阳中学由淄川区3所普通高中合并而成,建校伊始便面临生源薄弱的难题。全校3000多名学生,基本上都是无缘升入优质高中的。与区域内其他高中学校相比,学校没有优势可言,继续走传统的普通高考升学路子,很难走通。
  为破解发展难题,该校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多方征求意见,立足学校实际,最终确立了“以文理为基础、艺体为特色、高职本科预备教育为方向”的多元培养模式,为学生架起了通向成功的“立交桥”。
  “目前,国家正积极推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与优质高职院校合作,借助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优势,为学生实现大学梦提供新途径。”校长孟宪智说。
  为使广大学生、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学校先后邀请来自相关职业院校的多位教育专家到校为师生、家长作主题报告,让广大学生、家长打破传统思维,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
  “普通高考对我的孩子来说根本没有希望。选择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的春季高考,有利于孩子发挥善长操作技能的长处,成功的几率会更大一些。”学生家长杨荣华信心满怀地说。
  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方法。一方面,从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聘请了11名专业教师来校上技能课,使学生不用出校门就可以参加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本区内的淄博理工学校练习实践技能,借助专业学校的优质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学校还因材施教,大力开展艺体教育,通过班主任、家长、学生三方会谈,为学生准确定位,量身打造发展计划;建立师生导师制,每年和专业教师签订《学生三年发展目标协议》,使学生在校三年期间有固定的指导老师,确保了学习质量。学校还积极寻求与高校合作,目前已和临沂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建立优质生源基地,请高校专业教师定期来校讲学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专业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多元化培养方式拓宽了学生升学空间,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自2013以来,学校先后向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国家重点院校输送了600余名优秀毕业生,成功走出了一条“联合办学、多元培养”的特色办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