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制保障德育工作实效性

本报记者 管恩武 王义晓
  有人说: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它拥有多少志愿者。烟台一中南区2013级3班的同学们从入学起就组成了“2013级3班志愿者小分队”,利用假期凤凰彩票积极参加社会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全社会用爱心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暖流。
  包括烟台一中在内,烟台市芝罘区现有中小学64所,学生6万余名。近年来,他们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认真研究和把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强化科研指导,注重资源整合,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构建工作保障机制
  今年9月10日,烟台市芝罘区鼎城小学过了一个与往常不一样的教师节。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全体教师郑重承诺“人人廉洁从教,拒绝节日礼品”,并举行了庄严的宣誓。学校通过家校微信平台、班级QQ群等方式,请家长和社会各界监督。
  为解决德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的问题,芝罘区从强化组织建设、加强队伍培养等方面入手,着力构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党政工团等方面负责人组成的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将中小学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年终考核、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和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各级各类学校也完善了领导小组成员分工包级、包班责任制,建立了以党支部、政教处、团委、少先队、年级组、班主任为主的“学生道德教育线”和以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任课教师为主的“道德教育渗透线”,分别从思想教育和教学管理的不同角度,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
  在制度建设上,该区制定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区德育工作的意见》、《全区德育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改革了《芝罘区学生评价办法》,广泛开展各类“少年之星”评选活动。在队伍建设上,重点抓好主管德育工作的校级领导、主任、团队干部、班主任、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师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建设,定期选派学校德育主任、团队干部等参加培训活动,并在每年10月举办骨干班主任培训班。近年来,累计培训教师达700多人次。
构建科研引领机制
  烟台第九中学从2000年开始,率先在全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在此基础上,于2014年提出了以实施“尊重教育”为依托,坚持“尊重、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建设以“尊重”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烟台第九中学近日承办了芝罘区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之所以在该校举办现场会,是因为该校作为典型校,围绕德育工作内容、方式方法等,加大科研力度,提升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该区制定了《芝罘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总体实施要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评价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等不同特点,细化、分解各学段德育工作要求。小学段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初中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高中段重点以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教育为主,从低到高,逐步推进,形成序列。
  课程建设上,该区在抓好小学品德、初高中思想政治等国家课程教学的同时,全面加强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组织编写了《学科中的德育》、《文明礼仪教育读本》等。各校立足校情,编写了各具特色的德育课程。如养正小学的《队史知识教育》、祥发小学的《蒙学启智》、烟台十中的《传承美德,塑造灵魂》、烟台十二中的《牵手美德》等。目前,全区70%的学校都有自己的德育校本教材。该区坚持把德育科研作为提升德育质量的总抓手,大力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先后有30多项市级以上德育课题结题。慈红霞老师国家级课题情感教育研究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被推广。
构建合作育人机制
  芝罘区高度重视德育,通过向家庭延伸和向社会延伸,打造了200余处校外德育基地,形成了特色德育模式。
  一方面,以家长学校为纽带向家庭延伸。目前,全区各中小学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完善了学校开放日、家长访问等制度,与区家教学会、区妇联等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建“书香校园”、“十佳家庭”评选。先后有14所学校被评为市级以上“家长示范学校”,23所学校被省关工委确定全省家庭教育现代化试点学校。另一方面,以实践基地为平台向社会延伸。按照“共建、共管、共育”的思路,一手抓校外辅导队伍——组织各学校与500多个单位建立了合作育人关系,先后聘请1000多名老干部、老党员担任校外辅导员,80多名经验丰富、热爱教育的公检法系统干部为校外法制副校长;一手抓校外基地建设——与市、区两级科技、新闻、政法等部门联合,建立了国防、环保、交通、救护等200多个教育基地,成立了小军校、小警校、小护校等,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全区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道德法制观念、组织纪律观念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