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架实现梦想的梯子
发布日期:2015-11-14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1262次
本报通讯员 昌兵 史志远 刘海江
10月21日,从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场传来好消息: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幕影春秋”泰山皮影推广与传播系统项目斩获全国总决赛金奖。“这个项目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学校有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体系让这个项目从设想变成现实,让我们实现了创新梦。”项目负责人、音乐学院学生李青浩激动地说。
给学生一架实现梦想的梯子,让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山东师范大学近年来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
有个性,才能拔尖
本科生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山东师大化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杨思做到了。他先后在Microchimica Acta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篇影响因子高达3.719的科研论文。近年来,山东师大本科生以并列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的身份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学术科研从本科生抓起,正是山东师大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把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作为核心指标之一。我们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个性和问题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科技创新、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山东师大教务处处长满宝元教授介绍说。
2015年9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张丽琳如愿以偿地实现了“文转理”的梦想,转到数学教育专业就读,实现了专业的自主选择。为满足培养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学校规定40%以上的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分段培养、两次选拔”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进校以后先接受1~2年的基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再对自己所学专业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不仅如此,学校还打破专业界限,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通过交叉融合的方式举办了一系列双学位班,构建了交叉学科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名师导航为创新人才搭起扶手
创新理念的培植,必须有创新的课堂。学校强化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很多应用型的课程被直接引进了课堂,有的专业更是将课堂搬到了企业。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于玮玮来说,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最近眼界大开了。过去,她在课堂学习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如今,在山东中泰药业有限公司的现场学习中,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教师的指导是关键。山东师大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搭起了扶手。
采取“私人订制”的方式,让本科生从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中选择导师,是山东师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之举。生命科学学院的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马长乐、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李娜、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获得者李登旺等青年专家,就是学生们心目中的“种子选手”。“老师在课堂上手把手地教我们做实验、分析数据,课下还通过微信和我们联系。我感到,这种课堂内外的联动指导很过瘾。现在,我觉得搞科研并不难。”学生鞠耀说。
“屠呦呦虽然没有入选院士,但她对青蒿素研究的坚持让她最终捧得了诺贝尔奖。这种学术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记者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后发现,泰山学者郑元杰教授正在和学生们进行热烈的讨论。“课堂上,我们要把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发问的习惯。这些习惯都是创新思维的发轫之处。”郑元杰介绍说。
“课堂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坚持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担任本科生导师作为基本制度。无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还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都要当好把式,精耕细作,耙好课堂教学这块良田,为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施足肥料。”山东师范大学校长唐波说。
思想引领让创新充满活力
“咱们编写的书出版了!”随着学生宋化玉的一声欢呼,他周围的同学都聚拢了过来,兴奋地翻阅署着自己名字的书稿。宋化玉是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他所说的书指的是由该校历史学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共同编写的《俭奢史话》一书。该书共计24万字,对我国历史上勤俭节约和奢侈浪费的典型事例进行了系统梳理,探寻勤俭节约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刚开始萌生出书这个想法的时候,我挺高兴,觉得这个创意不错,但是心里没底,担心搞成‘四不像’,没想到领导和辅导员老师都非常支持。”宋化玉说。
新形势下,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怎么做,才能引领学生创新发展呢?学校创新工作方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程”、“大学生温暖工程”等活动,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王丽是一名性格内向的学生,平时很少与人交流,更不与辅导员谈心。一次,她登录辅导员刘老师的微博,发现里面有很多非常吸引人的东西。从此,她开始尝试着给老师留言。没想到,老师每次都耐心地给她回复。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困扰她已久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目前,山东师大的辅导员都拥有自己的微信和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平台每周一个微专题,一天一个微动态。此举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域界限,将教育的规律性和个性化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教育的第二支手臂,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了保障。
协同创新让梦想起飞
创新离不开学术平台的滋养。在山东师大,包括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等41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基地)全部面向学生开放。学校还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与济南、东营、德州、日照等10余个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浪潮集团等30余家大型企业联合组建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并设立大学生课外创新基地。学校还与济南市联合建立了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与中国联通山东省分公司联合建立了“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给在校学生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
教育学院的薄老师对一群学生说:“你们的计划书做得还不够细致。请你们明天到我的办公室里来讨论一下。”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的学生冯晓娟说:“我和团队的成员经常会接到薄老师的短信。每次,薄老师都会将学院的专家请来。大家一起讨论,有时到深夜才结束。”
学校自2013年开始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打破了各自为政的局面,搭建了协同创新平台。学校投入600多万元专项经费,全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发明专利。
创新培养机制让山东师大张开了双翼,创新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亮点和增长点。学校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高水平竞赛中荣获特等奖、一等奖26项,获奖数量位居山东省高校首位。
目前,山东师范大学正在更高起点上谋篇布局,按照“园区+特区、领军人才+团队、共建+共赢”的思路建设山东师范大学创新园区,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领青年学子创新成才,实现学校自身发展的“华丽转身”。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