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云端”的农村教育

本报记者 孙松波 通讯员 张蕊 李大成
  10月19日,五年级(3)班正在上英语课,课桌上却看不到一本本教科书,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和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只见他们用电容笔在电脑屏幕上左点一下,右点一下,电脑音乐声便响起来,还跳出几个外国小孩。这一切,就像课本上的插图动起来一样。
  这是肥城市仪阳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在电子书包教室里上课的一幕。在该校,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摆放着六边形的学习桌,桌上摆放着崭新的平板电脑。
云时代,搭建数字化校园平台
  肥城市仪阳镇中心小学是今年9月投入使用的新建高标准农村小学。学校秉持“共生”教育理念,着眼于云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不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肥城市深入推进翻转课堂实验的背景下,学校投资300多万元,完成多媒体教室、录播室、电子书包教室、智慧教室的工程设计。功能室和教室里全部安装了当前最先进的多媒体触摸交互一体机。使用“AP+AC”无线架构模式,利用802.11n高速无线技术,实现了校园无线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该校引进数字光学点阵系统,配置了微课制作室和电子备课室。同时,深挖原有资源,将微机室改造升级为网络教室,使其由原来简单的电脑技能学习转变为信息化教学的工具。
强培训,让数字化课堂变常态
  该校校长纪成涛认为:一流的设施如果得不到运用,只能是一种摆设;如果只有个别教师参与其中,数字化校园建设就会缺少生命力;只有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数字化校园的创建才能顺利进行。
  为确保数字化校园的正常、高效运转,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作用,学校本着“投入、培训、运用”同步推进的原则,在做好硬件资源建设的同时,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凤凰彩票上,采用固定凤凰彩票集中培训和分散的问题式个性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形式上,外出培训、邀请培训、校本培训相结合。学校先后派骨干教师赴北京、上海、江苏等先进地区学习数字化校园建设经验,邀请肥城市树人电子科技公司、泰安永恒电子公司、济南中迪公司进行了4次集中培训。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培训与学习交流,使骨干教师不仅成为学科教学骨干,而且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骨干、学科整合骨干。
  目前,全校教师都能及时维护和传送资源,运用云平台空间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能利用微课制作系统制作高质量微课,熟练操作多媒体交互一体机。在教师指导下,三到五年级的学生都能熟练操作平板电脑,完成教学资源接收、自主学习、网上做题、提交作业等任务。对此,家长们尤为满意。五年级(3)班学生赵文杰的妈妈说:“以前,孩子不会做英语作业,我只能干着急,因为我一点英语也不懂。现在有了平板电脑,就相当于把老师请到家里来辅导孩子。”
重研训,探索翻转课堂新范式
  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不仅仅是硬件的购置与更新,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仪阳镇中心小学提出了“314”深度备课概念,展开了“共生”翻转课堂的探索与实践。“3”即“三点”——知识点、重难点、易错点;“1”即“一单”——自主学习任务单;“4”即“四资源”——肥城市小学同步学习网导学案和微视频资源、网络资源、教师提供的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基于学科知识谱图的微课资源。
  仪阳镇中心小学以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工作室为基本单位,设计呈现学科自身逻辑关系的知识图谱,厘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确定和分解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对各知识点进行最优化呈现。在研制过程中,各学科工作室不仅要考虑如何吸引学生的视线,如何科学地设计练习,如何利用网络实现教学互动,而且要考虑如何在有限的凤凰彩票和空间里把知识点讲清楚,把课讲生动。
  目前,数学组已将小学数学划分为15个项目,细化为222个知识点,研发微课40余节;语文组、英语组已经分别研发微课60余节。资源优化的过程不仅为高效课堂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而且使教师实现了专业化成长。数学组教师阴云燕说:“我们在数学知识图谱的基础上制作微课,为学生推送优质资源,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备课。”
  在四年级(2)班的一节数学研讨课上,学生正在做一个关于路程的练习题。任课教师梁静红没有在黑板上出题,也没用下发试卷,而是用手中的平板电脑发送试题。几秒钟以后,34个学生手中的平板电脑都收到了这份习题。学生用点读笔轻点“接收”,进入习题界面,开始各自答题并提交答案。听课教师注意到,有个别学生的习题与大多数学生的习题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梁老师使用了“分组发送”的方法。她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把全班学生分成3个小组;然后设计了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发送给3个小组的学生。学生接收到的习题是个人所需的,就像在超市里购物一样。在全班学生提交答案的一瞬间,教师手中的平板电脑开始进行答案统计。很快,电脑显示:28名学生答对,6人出错。同时,答对的学生和出错的学生的姓名也显示出来。谁答对、谁答错,教师一目了然。梁老师用笔一点,电脑进入另一个界面,显示出每个题目的正确率。正确率较低的是第四小题和第五小题。老师据此选择第四、第五小题进行讲解。听课教师们注意到,教师借助平板电脑很快掌握了学生的做题情况,抓住了学生普遍不会的问题,使整堂课凸显了高效率。而且,在这节课上,每一位学生都认真、专注地做题,没有一个学生走神、发呆。
  听课的教师们被这种高效的课堂震撼了。这样的课堂不仅高效、快捷,而且把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现在,该校每个班级每周都要到电子书包教室里上两节课。
深融合,打造共生课程体系
  云时代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学生活动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已经不单单是一门技术,而是作为一种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有效的工具呈现的。仪阳镇中心小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及认知现状,在充分研究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标进行了适当分解,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整合,构建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共生课程体系。它包括以动手制作为主的劳动技术课程、以问题探究为主的科学研究课程、以艺体活动为主的社团课程、以TED晨会和校园吉尼斯为主的特色课程、以健康和安全教育为主的生命教育课程。
  有了高速的网络和现代的信息化资源做基础,学生的课程选择成了现实。下面以学校TED晨会课程为例。在学期初,学生发展中心围绕德育计划选择若干主题,精选优质资源,并推送到学校资源平台;各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接收,并选择使用。五年级(1)班开学第一周选择的主题是“理想”。班主任从接收的TED演讲视频中选择了两个,让学生收看。实践证明,此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第二周,班主任选择了“诚信”主题,从学校下发的资源包里筛选相关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劳动技术课上,教师阴云燕指导学生做面塑。由于制作过程中有很多精细之处,因此学生很难看到。于是,阴老师先把做面塑的过程制作成微视频,再将资源推送到学生空间;学生进入自己的空间,可以随时观看教师的指导视频。这样一来,真正实现了“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