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
发布日期:2015-12-21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898次
本报记者 王万刚 通讯员 卢文政
“预备,开始!”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学生们飞步跑到玉米堆前拿起玉米,快速转动着小手剥起玉米粒来。他们有的用手指剥,有的用手掌剥,有的拿起两个玉米对着剥。“刷!刷!刷!”赛场上只听到剥玉米粒的声音。这是前不久临朐县冶源镇豹伏岭小学六年级学生开展剥玉米比赛的场景。
豹伏岭小学地处临朐县冶源镇西部山区,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山区农家子弟。过去,学校忽视了农耕文化的培养,致使大部分学生生在农村不懂得粮食怎么来的,浪费粮食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孩子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缺乏正确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来,学校大力开展“探究农耕,传承文明”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学校在校外开辟了10亩实践基地,在校内教学楼东侧开辟了1600平方米的“农耕园”。“农耕园”北侧,摆放了农民耕地的犁耙,浇地的水井辘轳,晾晒粮食的架子,储存粮食的缸、粮食囤,加工粮食的石碾、石磨等,还设置了用来打晒粮食的场院,配套了碌碡等工具。“农耕园”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周围用竹篱笆围起来,形成一个可看、可做、可受教育的空间,让学生分季节、按要求进行实践活动,体验“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学校采取走亲访友“查”农耕、巧手彩笔“画”农耕、数字里边“看”农耕、随笔化作文“写”农耕、快乐实践“干”农耕等措施,组织学生扎实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五年级学生高艺萌在作文中写道:“我和爷爷去地里掰玉米,不一会儿就累得汗流浃背,装袋子的时候一不小心又划破了手。这次劳动让我体会到了种地的不容易。粮食是家长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学校要求学生们将调查来的资料分类整理,把五谷杂粮、农家习俗、生产生活用具、农家谚语等内容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
在学校“农耕园”里,老师指导学生们按季节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地瓜、谷子、棉花等农作物,组织学生熟悉农作物播种、田间管理、成熟收割、加工收藏和制作熟食等过程,让学生按要求参加劳动实践。他们还将各种作物实验田分到班级具体管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快乐与辛苦,学会科学选种、科学管理知识,体验丰收的快乐与幸福。
学校将农耕文化中的农具、生活用具等起源与发展划归物质文明,将农耕文化中的农家习俗、谚语、戏曲、诗词歌赋等划归精神文明,组织学生多渠道开发探究,使学生全方位受到教育。学校组织师生广泛搜集农家谚语、农家习俗、春联、诗词歌赋等,让学生积累知识。
为进一步深化活动效果,切实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还组织师生认真编写了《话说五谷杂粮》、《农耕用具的发展》、《农村对联集锦》、《农家节日汇编》、《农家谚语集萃》、《诗词歌赋话农家》等校本教材,使农耕教育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
有耕耘就有收获。临朐县豹伏岭小学通过开展“探究农耕,传承文明”实践活动,使学生们体会到了每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