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筑牢四大基石托高教育公平

本报记者 孙世杰 通讯员 张金
  “前不久,潍坊市对县(市、区)教育工作满意度进行了电话随访调查测评,高密满意度为99.32%,比去年提高1.42个百分点。近几年,我市教育工作群众满意度一直呈上升态势。”高密市教育局局长杨宗荣向记者介绍道。连续8年,高密市坚持规划决策不动摇,着力推进扩增资源、多元办学、联盟共建、普惠助学,教育发展从基本均衡迈向更加公平。
扩增资源,化解城区大班额
  2009年以来,高密城区就学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700多。由于学位紧张,造成了城区学校大班额。
  入学难的问题引起了高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市委书记范福生亲自调度土地、规划、教育等部门,主持编制《高密市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从未来10年城乡发展大局着眼,设计学校分布图。
  按照规划,从2011年开始,该市启动了城区学校配套建设工程。4年间,全市先后新建、改扩建朝阳中学等23所城区学校,新增学位1.1万个。按照就近方便入学原则,对城区学校招生划片进行了调整,严控招生计划、班额,实行阳光招生,从机制上卡住违规转学、跨片招生的口子。
  在扩大总量保基本的同时,该市还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新建优质初中昌安中学,当年招生1500人。把两处镇街中小学提升为市直学校,增配优秀教师,扩大办学规模,大大化解了老城区学校的压力。同时,做大名校品牌,今年启动了第一实验小学分校、第二实验小学搬迁工程,优化招生布局,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今年,该市创新学校管理,开展星级学校创建活动,将办学水平分5个等级,以管理和评价为杠杆,引导初中特别是农村学校内涵发展,争星晋级,分梯度办好每所学校。
  “现在,农村中心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比城区学校强,办学水平上升很快,像姚哥庄小学、大牟家中学等挤进了全市前列,学生出现了规模性回流。农村教育办好了,城区才会减压。”该市教育局副局长姚灵光表示。
  持久治理收到了初步效果。该市立新中学和向阳中学,去年初始年级平均班额从原先的70人降到了50人,达到省定要求。在小学段,第一实验小学、东关小学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
多元办学,满足不同需求
  择校热问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群众对教育的不同需求。
  “要改革办学体制,释放社会办学积极性,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办学,变政府办教育一条腿走路,为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在党政联席会上,高密市级班子达成了一致意见。
  高密市政府出台支持社会办学政策,在土地、税费、财政、师资、招生等方面重点扶持,鼓励不同社会主体多种形式办学。政府搭桥,牵线做媒,企业投资办学,迅速打开了新局面。
  银鹰化纤公司率先投资5000万元,在城区建成文昌中学。该校推行小班化教学,政府选派公办教师支持办学,短短几年就成为一方名校。
  随后,孚日集团建成了孚日幼儿园,又投资7000万元新建了孚日学校,并无偿捐献给政府举办成公办学校,拉动了乡村教育发展。豪迈公司先后建成幼儿园、小学、中学,又创办了第一所民办职校。近几年,高密新增民办学校8所,形成了一批优质民办教育品牌。
  “每所民办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像恒涛双语学校的参与教育、文昌中学的愉悦教育、康成小学的养成教育等。我们通过招生政策,引导家长择校找民校,大大化解了公办学校招生压力。”高密市教育局分管民办教育的副局长刘爱红告诉记者。
  “我的孩子很小就喜欢器乐和舞蹈。所以,今年上小学时,我们没有到公办学校报名,而是选择了恒涛双语学校。”学生家长高先生说。很多家长都是抱着同样的想法选择了民校。
  民办学校的兴起,有效满足了高密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带动了全市教育整体提升。
联盟共建,改造薄弱学校
  如何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差距,补齐薄弱学校短板,高密一直在探索。
  通过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为改观。但是,城乡办学水平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有的家长进城打工、买房,就是为了让孩子进城上学。
  “提升质量和公平,是教育发展的迫切任务。”杨宗荣说,“我们打破地域和隶属限制,组建学校联盟,发挥名校引领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校滚雪球式发展,逐步把优质教育资源从点扩成面,让更多的孩子能上好学。”
  2006年,密水街道率先行动,东关小学等3所名校分别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开展“名校+弱校”联合办学探索。采取干部互派、师资培训、联片教研、送课下乡、资源共享、特色共建、整体评价“七个同步”,使薄弱学校发生了让人惊喜的变化,为联盟办学创造了先行的经验。
  有了“密水样本”,高密在全市组建了48个城乡学校共同体。在镇街层面,以中心学校为引领,组建学区集合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缔结联盟体。同时,鼓励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薄弱学校,组建联合体。“四体”联动,在县、镇、校三个层面,形成了同频共振、组团发展、共同提升的新格局。
  有了联盟平台,薄弱学校“攀亲”结名校,名校资源延伸到农村,推动名师课堂、校长沙龙、办学特色、教改成果等互动式分享,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网格化覆盖。
  崇文中学原是一所薄弱学校。近两年,该校与孚日中学等结成共同体,与豪迈中学结成联盟体,借智创新,借力发展,综合办学水平挤进全市前5强。
  朝阳街道中心校不但在本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还与全国数十所学校结成课改联盟,先后组织1900多人次到全国各地参加讲学、讲课、学习,锻造出一支名师名校长团队,成为全市改薄的样板。
普惠助学,关爱弱势群体
  老家安徽的王东在高密经商。今年,王东的孩子进了城区名校第二实验小学上学。
  “当初想也没敢想。我们居住的小区属于第二实验小学的招生片,很顺利就报上名入了学。”作为外来人口,王先生对高密市的入学政策有切身感受。
  多年来,高密市坚持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就近安置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就学,确保全员入学、全面覆盖。
  记者了解到,在高密城区上学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共有780多名,全部纳入划片招生管理,享有与本地户籍学生一样的入学权利。
  在高密,贫困家庭的儿童同样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实现了“应助尽助”。
  “今年以来,我们为875名家庭困难的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51万元;对城区低保家庭落实‘一免一补’资金4.2万元,资助学生183名。”该市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徐连勇告诉记者,“政策性资助还包括发放学前教育助学金、高中助学金、中职助学金,共发放597万元,有7137名学生得到资助。”
  政府兜底,让高密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不仅如此,高密市还设立了慈善阳光助学金、留守儿童和春蕾女童捐助金等50多个社会助学项目,让更多的贫困学生感受到了温暖。
  残障儿童怎么上学?高密市采取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免费到特校就读等方式,保证盲聋哑残智障等特殊儿童受教育权。
  “目前,全市共有120多名轻残儿童随班就读,有110多名残障儿童在特殊学校上学。另外,还有90多名重残儿童,我们分片安排教师上门辅导。对这些孩子,我们一个也不放弃。”姚灵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