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本报讯(记者 刘凯)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围绕乡村教师的思想品德建设、补充机制、交流机制、培养模式、专业发展、职称评聘、待遇和生活保障以及荣誉制度等8个方面,推出25项重点举措,为乡村教师队伍“强筋壮骨”。我省将通过综合施策,努力造就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健全完善乡村教师补充、培养、交流机制
  根据《实施办法》,我省将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县域内教师调配力度,适当向乡村学校倾斜。落实农村学校机动编制政策,机动编制全部用于补充乡村学校急需的学科教师。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教学辅助和后勤服务问题。从2016年起,各县(市、区)教师招聘,可不分城区、农村学校岗位,统一招聘、统一分配,并向乡村学校倾斜,也可按学校组织招聘。鼓励具备条件的市、县(市、区)探索采取先面试后笔试的方式招聘教师。2016年起统一启动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补充计划,用2年凤凰彩票补齐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从2016年春季开学起,每学期安排1万名师范生到乡村学校进行实习支教。
  今后,我省将进一步完善师范生定向培养。鼓励市、县(市、区)政府与省内师范类高校开展校地合作,联合培养培训乡村教师。支持有条件的市开展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我省将选择部分省属师范类本科高校招收免费师范生,面向乡村学校培养本科层次“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2016年至2018年,按3000人、3000人、4000人分年度安排招生计划,共培养1万人,所需经费由省财政分年度拨付。
  按照《实施办法》,我省将进一步加大城镇学校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力度,鼓励城镇学校校长、副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用5年左右凤凰彩票,完成乡村学校校长轮换。分年度按规定比例完成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任务。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工作经历作为评聘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评选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支持特级教师和省、市名师名校长到乡村学校任教,支持鼓励身体健康、近期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以及符合条件的社会人士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我省将在每个农村义务教育学区设立1个特级教师岗位,鼓励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竞聘上岗。用5年左右凤凰彩票,为每个学区配备1个特级教师岗位。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和生活保障水平
  《实施办法》提出,全面落实乡镇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政策。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符合乡镇工作补贴政策范围的,发放乡镇工作补贴。依法为教师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将公办乡村学校缴纳的教师住房公积金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施乡村教师年度健康体检制度,所需费用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有条件的可由同级财政单列资金予以保障。落实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妥善解决乡村教师住房问题。各地要落实无房职工住房补贴政策。逐步提高乡村教师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有条件的地方可提高至规定上限。适当放宽乡村教师购房贷款条件,支持乡村教师使用公积金贷款、低息贷款购买住房。启动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
  《实施办法》明确,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从2015年起,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可在规定比例上限基础上上浮1~2个百分点。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不作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乡村学校教师和城镇学校教师分开评审,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予以倾斜。
  根据《实施办法》,各级政府要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20年、1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优秀教师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选拔时,乡村学校实行计划单列。另外,鼓励工会等群团组织主动协调帮助乡村教师,特别是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好婚恋等现实问题。
  促进乡村教师师德水平提升和专业发展
  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要求,我省将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实行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德考核,在教师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我省将加大中小学师资培训对乡村教师倾斜力度,实施送教下乡培训计划。2017年,各市建成乡村教师网络课程资源平台;2018年,建成全省互联互通的乡村教师网络支持平台。建立城乡一体化教研制度,建立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采取“1对1”或“1对多”方式,形成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手拉手共同发展机制。
  为保障《实施办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省政府将定期开展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情况专项督查,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领导责任。我省还将定期委托第三方发布山东省教师队伍建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