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学生拥有幸福的数学童年

本报通讯员 郭德强

  安丘市新安学校数学教师李华英是潍坊市优秀教师、安丘市教学能手、安丘市优秀班主任。作为一名农村教师,近年来,她通过打造“生动课堂”,构建师生、生生间彼此敞开心扉、碰撞思维、生成智慧、充盈精神的“学习场”,把“数学育人”的思想提升到“做‘有营养’的数学教育”的新高度。如今,李华英的小学数学“生动课堂”在学科育人这个生态园里已是花红果硕、生机盎然。

构建文化视野下的数学大课堂

  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淖,把小学数学上出情趣?李华英选择了文化视野下的大课堂教学之路——把数学课堂打造成一个广阔和自由的空间,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价值追求与文化意识,以数学内在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打造精神的底子,在举手投足间给学生文化气质的引领,让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李华英出示了这样的资料:据卫生部门调查,粪便中的细菌可通过卫生纸污染人手,即使排便后使用58层卫生纸,细菌仍能透过纸层污染手指。直接用自来水洗手可使细菌总数减少38%,而用肥皂洗手可减少80%以上。学生阅读了这则资料后,不仅延长了洗手的凤凰彩票,还不忘提醒家人注意卫生。

  讲“数学童话”是李华英课堂的新亮点。李华英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教会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创编数学小报也是李华英“生动课堂”的主要实践活动之一。学生在编报的过程中觉得数学是有意思的,算式不是单调的,是彩色的;计算不是枯燥的,是丰富的。一年级的小学生知道了计算就是数苹果,计算就是数灯泡,这样的数学思维是十分可贵的。事实证明,这种开放的大课堂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展。

质疑式教学激发课堂活力

  古人云:“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李华英“生动课堂”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质疑上,她把学生学习的过程定位为解决疑问的过程。这种质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主,以质疑、解疑为主要学习形式。具体流程是: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进行课前预习,通过预习提出困惑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疑惑,最终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

  在李华英的课堂上,教师是一个引领者,是导学案的设计者、推动者、落实者。导学案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呈现知识的学习过程,用开放性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用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体验者、实践者、受益者。

  一是案引自学。学生先根据导学案阅读文本,然后完成导学案中设计的作业,能独立完成的独立完成。将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小组合作学习时共同讨论。二是合作交流。学生利用8分钟左右的凤凰彩票,共同研究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相互启发,共同解决,产生新疑。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纸条、小黑板等传给教师。教师了解到学生存在的疑问,参与小组讨论,对生成性问题做好二次备课。三是质疑提升。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师生、生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质疑来解决。四是巩固练习。题组的设计既面向全体同学,又因材施教。五是反思整理。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前一环节都是后一环节的基础。

  “质疑式教学关注了课堂生成,加大了学生的思维量,更加接近数学学习的本质。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并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让课堂更具活力和魅力。”李华英说。

用任务驱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生动课堂”的关键是课程的整合与拓展。李华英坚信“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开发,设置真实任务带动学生学习,让学生为完成具体的任务而学习,边学边用。

  在教学中,李华英曾布置过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今天我当家”。以30元钱为标准,让学生为全家设计“午餐计划”,要求“营养丰富、种类多、价格合理”,并按照计划实施。整个实践活动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的活动学生非常乐于参与。

  在课堂上,李华英还为学生设置过这样一个任务:在一次郊游中,班里4个学生每人消费了10元钱,分别买了不同价位的薯片。观察他们的消费情况,探索出总价不变、单价与数量的反比关系。之后,老师提高了难度,让学生继续探索:老师买了许多相同价格的零食,但每种零食的数量不一样……学生们又得出单价不变、数量和总价的正比关系。这样,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坐公交、逛公园、外出旅游等都成为课堂学习的题目。

  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李华英还开设了数学拓展课。如在学习圆周率时,李华英安排学生搜集祖冲之的故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圆周率的计算过程,被祖冲之的聪明才智和敢于探索的精神深深打动。当得知祖冲之得出的圆周率精确值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时,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学生们的成长更离不开数学。“为了孩子们的成长,我们有责任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数学童年!”这是李华英“数学育人”的真实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