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

本报记者 胡安迎 任甲斌
  4月19日上午最后一节课,莱芜市莱师附小的吕源老师给三年级(3)班的同学们讲授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同时聆听这节课的还有相隔20多公里的吐丝口小学三年级(3)班的同学们。这是两所片区联盟学校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同步课堂”活动的真实写照。
  莱师附小校长邢宝东对记者介绍说,除录播教室外,该校还综合运用“人人通”、“家校通”、“优课”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共享教学资源,提升师生互动的深度和广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流程的再造与创新。
  近年来,莱芜市积极引导各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许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陈毅中学积极推行“互联网+教学”改革,建设了多维互动的“人人通”平台、大数据平台、微信平台,率先开设电子书包班,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一体的“空中课堂”,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该校开发的考试数据分析系统深受师生及家长喜爱。通过该系统,教师可以看到自己所教班级考试优秀率、平均分等各类数据以及与学校整体数据的对比情况,还可以看到所教班级问题出错统计状况;家长和学生可以看到考生考试成绩以及成绩所占级别、历次考试变化曲线,在自动生成的错题集里,能看到每次考试出错情况。“借助这一系统,我能及时分析自己的成绩,了解自己哪一块知识掌握得比较弱,这样学习起来更有针对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校初二(11)班的张佳栋同学对考试数据分析系统赞不绝口。
  莱芜市实验小学自2014年开始就着手微课的研发、应用。目前,学校基本实现了“打造学科微课,引领自主学习”的初步设想。校长毕淑娟说:“应用微课引领学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度发展,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让家长对孩子课业进行有效辅导,实现了一举多得。”
  莱城区凤城街道北埠小学加快建设电子书包和云端智慧教室,推动远程互动教研。提及远程互动,该校校长陈建涛如数家珍:学生端的载具平板电脑,可以随时接收教师推送的讨论页面,也可把作品、作业以推送、飞递、飞信等方式提交。师生间“即时精准”的信息互动,大大改变了教与学的面貌。
  “我市已基本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校校通’方面,所有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基本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目标。”该市教育局条装办副主任董立平说,“我们还建成了市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不断加强数字资源的开发应用。目前,全市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总量达1000G以上。”
  为切实提高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率,莱芜市把信息技术素养作为教师业务提升、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校本培训。目前,通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全市90%以上的一线教师能够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进行备课和教学。全市可直接使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班级达到了70%以上,可以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的学校有142所,占中小学总数的70%。
  “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制高点’,其高效应用有利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将建立强化应用的长效机制,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全力做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该市教育局调研员张勇说,“同时,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应用,积极探索微课和翻转课堂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新模式,推动个性化、特色化优质资源建设,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促进教育优质公平发展。”
  莱芜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高爱玲表示,该市下一步将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微课大赛活动,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吸引力,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