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催绿千竿竹

本报记者 胡怀旭
  2015年我省以省为单位整体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民主公开,注重因地制宜、政策激励,广泛发动、精准发力、全力推进,教师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普遍增强,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初步形成,城乡师资更加均衡,教育更加公平,改革阶段性成果显著。
改革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推动力
  “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积极实施国家及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体制,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应看到,前些年,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艰苦,优秀教师补充困难,“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还未真正形成,制约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传统体制下,县域内城乡教师配置不均衡、学科间矛盾突出、教师交流难的问题普遍存在。随着城乡教育面貌发生极大改观,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在教师队伍身上,把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期待更多地寄托在教师身上。有专家学者建言,只有让学校自主选择管理教师,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全面落实学校的微观管理职责,才能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加强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行校长教师“县管校聘”、交流轮岗,让城区优秀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成为解决学校之间管理水平和师资条件差距,促公平、提质量的有效措施,成为广大农村学生和家长的热切期盼。
  教育质量根本在于教师质量,学校办学水平根本在于教师水平。师资是教育资源中的核心要素。我省自启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以来,在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解决城镇大班额、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就改革教师管理进行了全面的制度设计。我省在全国较早统一了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增设了农村教师机动编制,设立了临时周转编制专户。2015年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青岛、潍坊被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尤为关键的是,我省各地积极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体制,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经费上调到县级承担。应当说,山东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按照国家要求,2015年3月省教育厅联合省编办、人社厅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通过建立完善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市域统筹”的有效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甘于奉献的乡村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同年9月,我省确定了章丘市等26个县(市、区)为“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验区,平阴县等37个县(市、区)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验区。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管校聘”工作,省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省教育厅会同省编办、财政厅、人社厅等有关部门出台了系列文件及政策措施推进。今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全省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行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教师交流管理工作机制,理顺制约“县管校聘”的体制机制问题。各市设立专门机构,建立了编制、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中的突出矛盾。
  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指出,“县管校聘”为推进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奠定了制度保障,通过在全省实行县管教职工编制、人员经费、岗位设置、交流轮岗,实行校管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奖惩,将建立起编制部门管编制总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岗位总量、教育部门管编制岗位调整配置与分配到校的新机制。
  “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师资配置是关键。‘县管校聘’是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管理体制障碍的重要举措,是教师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变革。”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祝令华认为。“对中小学教师实行‘县管校聘’,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需要实行的。我们期待尽快实施,用新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聊城市实验中学副校长窦延丽说。
  在山东,不论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实施对象都对这次改革高度重视,充满了期待。
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改革
  “县管校聘”实现了教师人事关系归于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聘任,教师随之也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这一变革为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化解县域内教师资源配置矛盾,解决生源流动造成的教师超编结构性缺人,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有着重要作用。
  按照省政府的部署,2016年起,我省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对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交流轮岗,每年交流轮岗的教师不低于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10%,在职务(职称)评聘、特级教师评选、薪酬福利、评优表彰等方面对交流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师实行激励政策。同时,优化教师交流管理工作机制,自2016年起,县域内中小学教师交流,不再申报用编进人计划,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交流方案,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组织实施。大力推进城镇学校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乡村学校校长职位空出后,一律在县(市、区)范围内实行竞争上岗,计划用5年左右凤凰彩票,完成乡村学校校长轮换,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2016年,全省交流轮岗教师2.09万人,其中城镇学校向乡村学校交流1.22万人,已安排1350名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
  深化编制配备改革,破解教师编制难题。教师总量超编但结构性短缺一直是困扰我省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我省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机制,适应中小学开齐开全课程对师资的需要。一是完善编制标准。在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基础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对年级学生数达不到标准班额数的学校,按班师比配备教师,小学每班2.4名、初中每班3.7名;对承担教学改革任务或育龄女教师较多的学校,按不超过5%的比例适当增加教师编制。二是创新编制管理。在有编即补、退补平衡的基础上,对总体超编,但学科结构性缺员的县(市、区),统筹事业编制设立周转编制专户,利用精简压缩和事业单位改革等方式收回的编制,优先用于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对师资需求和解决乡村学校学科结构性师资短缺问题。强化统筹协调,县域内难以调剂的,由设区市调剂解决,设区市无法解决的,由省级编制部门协调解决。三是建立教师编制定期动态调整机制。县域教师编制总量每3年核定一次,各校编制按照学生和教师情况每年调整一次。今年6月,按国家统一标准,全省完成了教师中小学核编工作,惠教增师政策得以落实。四是妥善解决占用中小学编制问题,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用教辅人员和后勤人员,腾出更多编制用于教师岗位。2016年,我省解决占用中小学编制26345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教学辅助和后勤服务8401人。五是合理调配学校富余人员。按照学校教职工编制、岗位和教学工作量标准确定聘用人员,现有教职工超出编制员额的,管理、教学辅助和工勤人员超过规定比例的,予以调配分流。2016年调配分流富余教师、教辅人员16470人。
  针对教师职业特点,完善符合教师岗位的招聘办法,扩大学校在教师招聘工作中的参与权、话语权、决定权。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有关规定,可以县(市、区)为单位,也可按学校组织招聘中小学教师,解决农村教师岗位报考人数不足问题。鼓励具备条件的市、县(市、区)探索采取先面试后笔试的方式招聘教师,合理安排招聘凤凰彩票,科学设置考试科目,保证足额完成招聘计划,及时补充师资。截至2016年7月,全省计划招聘中小学教师32392人,已完成16586人,补充力度较往年有大幅度增加。重点补齐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和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所需师资。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中小学新增教学辅助和工勤人员一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空出的编制主要用于补充教师。
  我省还实行短缺学科教师走教制度,强化学区内教师资源统筹配置。实施农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每个学区设立1个特级教师岗位,实行任期制。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采取1对1和1对多方式,建立手拉手共同发展机制和协同教学与资源同享机制。以济南市天桥区、宁阳县为代表的一部分县(市、区)组建了城乡学校发展命运共同体,城乡学校统一实行“一个学校、两个校区、一套班子”的管理框架,逐步实现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的同质发展。
  鼓励建立以课时量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度,将完成课时量作为申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和竞聘专业技术岗位的必要条件,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此外,积极实施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补充计划、省属高校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开展大学生实习支教,健全教师补充机制,着力补齐乡村师资短板,有效缓解了边远乡村学校缺乏年轻学科教师问题。
改革目标初步达成
  目前,全省17市均已出台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办法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意见。2015年,全省有50个县(市、区)出台“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文件。92个县(市、区)已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文件。青岛市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比例分别达到36.7%和16.3%。潍坊市全面推开以“县管校聘、按需设岗、分层聘任、绩效激励”为核心的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全部1182所中小学的78200名教职工实现竞聘上岗、合同管理。全省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意识和观念逐步树立,以县为主、市域统筹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通过支教、特设岗位工程,吸引优秀骨干教师向偏远农村流动,实现了教师单向流动向双向科学交流的转变,促成了县域内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改革让各部门权责得到进一步明晰,教育部门教师管理权进一步强化。编制、人社部门负责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岗位总量,教育部门统筹管理教师编制分配、招聘使用、交流轮岗、考核评价等具体事务,形成了事权和人权对称的机制,为教育行政部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创造了条件。通过核编定岗,实行竞聘上岗,促使超岗学校教师向缺岗学校合理流动,有效解决了校际人员不均衡、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全省已有80个县(市、区)先行试点,其余57个县(市、区)将在年内全面推开。通过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简政放权,实行总量控制、宏观管理,逐步实现从指令型向服务型的转变,适应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教育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借力“县管校聘”,全省各地积极探索管理体制改革新尝试。日照市坚持问题导向,“哪里不顺就向哪里动刀子”,将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先手棋”,从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两个层面,理顺了乡镇、主城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彻底破除了体制障碍,为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注入了活力。在每个乡镇设立幼儿园、小学、初中3个并列事业法人(规模大的乡镇可设立2个初中事业法人),分别对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负责,校(园)长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选聘、管理。在主城区建立完善了分级办学、分段管理的办学体制,明确责任主体,同一学段明确一个管理主体,形成市管普通高中教育、区管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办学格局。昌邑市通过“校聘”,全市5000多名教师抽掉椅子、全体起立、重新洗牌,通过双向选择、平等竞争、重新聘任岗位,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忧患意识和敬业精神,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打破了用人上的终身制,实现了学校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行政任用关系向聘用关系的转变,逐步建立了符合教育特点的选人用人新秩序、新常态。
  一雨催绿千竿竹。改革让全省78.64万名中小学教师坚定了教育信念,在朝着实现自己美好教育理想的大道上更加昂扬、自信,扎实工作,不断进取。在山东,正不断深入推进的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现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师资配置更加均衡,教育更加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出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