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信息化惠及每一名师生
发布日期:2016-10-19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589次
本报记者 张振升 通讯员 孙业军
2016年6月,在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化创新成果与应用成果展上,安丘市代表山东省参加信息化应用成果展示。近年来,该市还在省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并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教育信息化首批试点单位……成绩的取得除了得益于安丘市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外,更得益于该市教育局敢闯敢干、敢于争先的胆识和勇气。自2009年以来,安丘市确定了“高起点定位、高标准配备、高水平应用、高效率管理”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思路,加快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升级装配,尤其是在信息化智能服务、“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云计算中心建设等方面亮点凸显。
投资过亿元——
信息化装配成为新亮点
“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况录下来,反复回放观摩,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安丘市新安街道新安学校一名新教师这样对记者说。
该校自从录播教室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后,把教研活动、教学大比武等活动都放在了这里进行。据了解,安丘市的录播教室已经覆盖城区、平原和山区学校,实现课堂全过程、全场景的无人值守自动录制和编辑。自2009年以来,安丘市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安丘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规划》等政策性文件。
安丘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闫振允介绍:“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委书记、市长、分管领导多次就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调研指导。近几年来,每年都有新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落地,教育信息化应用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升级轨迹。”
安丘市2009年投资702.3万元,为教师配备教学用笔记本电脑1767台;2012年投资1343.6万元,更新配备教师教学用笔记本电脑1571台、电脑一体机2296台,达到专任教师人手一机。自2009年至2015年,该市共投资1966.7万元,为学校配备教学用机7129台;投资1077.4万元,配备更新多媒体投影机2267台;投资1131.8万元,实现了万兆裸光纤到校,数字教育专网覆盖率100%,网络中心到部分学校实现万兆传输,其他学校全部实现千兆传输。目前,该市各学校多媒体设备班级覆盖率100%,师生学习空间开通率100%。一条通往教育现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然铺就。
如今,该市中小学每一间教室都拥有了方便、快捷的智能终端,通过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师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学习和交流;每一台电脑都成了电子备课的实施载体,电子备课的全面普及让教师们有了更多精力进行教学研究;“班班通”不仅让课堂鲜活灵动起来,也让学生们有了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班级主页、个人空间、QQ群、校讯通、微博、微信的充分利用,让局校、家校、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了零距离。
普惠每一名师生——
信息化应用成为新常态
“教育信息化不只是体现在硬件设施的装配上,更重要的是应体现在师生应用上。”安丘市教育局分管副局长任瑞波在教育信息专题会议上反复强调,“教育信息化只有惠及每一名师生,才算真正发挥出应用功效。”
“会用、用好”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首当其冲的一项任务。截至目前,安丘市已有8.4万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培训。其中,除了校本课程培训,还有市级及市级以上层面的培训,培训对象涉及行政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学科教师及机房工作人员。
例如,该市2013年开展的信息技术全员培训,按照初、中、高3级对5750名专任教师进行分类培训,并组织了现代教育技术研修网络过关考试,全员合格率达99%以上。该市教师平均每人每年参加培训次数达3次之多,培训普及率100%。每一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技术,实实在在成为信息化的受益者。该市依托录播教室,录制精品课程1.5万余节,其中名师授课达6600余节。平台使用4年来,访问量达360多万人次,每节课平均访问量达2300人次,评价、评估都超过700次。城乡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各校的名师讨论交流教学经验,异地学校可通过数字教育专网和自动录播系统开展课堂双向视频交流互动,实现城乡学生同上一节课。
而在2014年,安丘市各学校则推荐390名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教学评选。教育局确立50余节课例为示范课,组织教研员将课例反复打磨后,进行现场授课直播和课后点评。全市5700余名专任学科教师通过网络实时观摩示范课例,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如今,“翻转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空中课堂”这些新名词成了该市教师常挂嘴上的热词,由此带来的直接变化则是全市信息化教育教学成果示范效应的不断扩大。
和教师一样,学生们也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受益者。为了推动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普及和提高,安丘市在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客实验、电脑绘画、电脑编程等系列专题培训和竞赛活动,并利用网上活动社区、个人空间进行交流学习。学生们在编程和绘画的有机结合中,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
每周二下午,安丘市实验小学的王老师都会和全市小学生在网上相聚,漫谈经典。“王老师以全新的视角为我们解读经典文学,让我受益匪浅。以前诵读的时候,自我感觉很好;上了王老师的课后,发现原来自己还可以读得更好。”柘山小学一名小学生如是说。
更多的学生则习惯置身于数字化的校园里,尽情享受信息化的成果。无论在城区学校还是在农村学校,每一台云图书馆前,总是闪动着学生轻快的身影;校园电视台里,小记者们采编、剪辑越来越专业化;信息课上,学生们专注的眼神和幸福的微笑越来越多了。
智慧校园——
信息化创新成为新特色
在安丘市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全市各中小学根据校情积极创新特色亮点,形成了一批“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特色。2016年,安丘市教育局建成校车一级监管平台,各镇(街、区)建成二级平台,对340辆校车上传的视频监控、车辆运行状态、所在位置和运行轨迹等数据进行综合智能分析,实现对校车的全方位监控和无缝隙管理。公安局、教育局、乡镇教管办和学校可以根据相应权限对每辆校车进行实时定位、跟踪和双向语音文字调度,家长也可以通过手机APP或“微信家校通”平台了解孩子上下车凤凰彩票,查看孩子在校车内的安全状况,实现了全程、全方位的实时监管。
安丘市在东埠中学、青云双语学校、市实验小学、市实验幼儿园和大华名都幼儿园等市直学校试点的基础上,又在所有市直学校全面铺开“智慧校园”建设。其中,东埠中学和景芝中心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智慧校园”试点学校。今年4月份,该市通过政府招标,确定具有国家一级计算机集成系统资质的安丘联通公司承建该市教育云计算数据中心,运用虚拟化、云计算技术建成我省第一朵县域教育云。
“县域教育云,具体来说是将区域内各校大量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数据以及分散的系统平台,统一集中在教育局数据中心虚拟云环境中,由数据中心统一规划、存储和部署,实现高性能计算、海量存储和高速不间断服务。”安丘联通公司总经理王延明介绍。
“小学生成长评价系统”和“网上绿色足球课程”是安丘市实验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特色。“‘小学生成长评价系统’以电子成长记录袋为载体,‘网上绿色足球课程’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该校校长张宝成介绍。这两项信息技术项目成为学校信息化特色的亮丽风景。
慈埠小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优势,在学校网站上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专题平台,开拓新的评价空间。据了解,该平台提供不同数量的测试题目,通过答题,进行不同类型的心理测试。这一全新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引导教师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
位于偏远农村的柘山中学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数字化管理方式。校长吴连永通过“随手拍,随手记”,为每一名教师建立了数字化档案。每一名教师的履历、发表的论文、开展的活动、上的公开课、获得的荣誉、参加的各类培训等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新建的锦湖小学将信息化平台引入校园文化建设。该校在组织“最美学生”评选活动时,让家长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点赞、投票。微信的应用功能进一步扩大,最终令师生受益,令学校出彩,让教育变得更有生机和活力。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来自基层学校的探索和创新,才出现了安丘教育信息化繁花似锦的可喜局面。面对未来之路,闫振允说:“今后,我们要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上发力,逐渐实现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转变,最终确保数字化资源在应用中更好地惠及所有师生。”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