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北大洼”的野菊花

本报记者 商荣宾

  在寿光北部的盐碱地上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开得灿烂,却鲜有人注意。今年50岁的双王城卧铺小学语文教师李大孟,就是这样一株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野菊花。

  李大孟所任教的学校位于寿光市的西北角。这里到处都是盐碱地,而且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被人们称为“北大洼”。29年来,李大孟在这里教书育人,无怨无悔。在2016年“寿光市首届企业联盟教育基金”颁奖盛典上,李大孟作为“寿光市最美乡村教师”的代表上台领奖。鲜花、掌声、红色的证书,正是对他扎根农村、奉献教育的最高褒奖。

厚积薄发,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1987年,高中毕业的李大孟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对教育的挚爱,来到原寿光县卧铺乡初级中学任语文教师。后来,由于工作需要,他又辗转任教于卧铺乡所辖的多所村小,教过语文、数学、地理、思品和科学等多门课。没有上过大学的李大孟深知:无论教哪一门课程都必须拥有扎实、丰厚的学识。从教以来,他一直没有间断过“充电”,并通过函授学习取得了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

  为了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李大孟坚持教育理论学习,多年来积累了教育理论学习笔记60多本,并养成了写读书笔记和教后感的好习惯,学习思考成为他的教学生涯常态。他撰写的教育随笔、教育教学论文先后在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并与人合作出版教育专著3部。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4项,其中有3项获得寿光市政府教学成果奖,国家级课题“优质在线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目前已获得审批立项。他还被评为寿光市课改先进个人。“李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旁征博引,讲的课精彩生动、引人入胜,我们都很喜欢听。”一名学生这样评价李大孟老师。

放大优点,让每名学生绽放光彩

  “教育是一个全方位、多手法雕塑人才的过程,刀法错误甚至会导致雕塑对象毁于一刀。因此,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以及优缺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只有学会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优点,用‘长镜头’看待学生的缺点,才能找准教育学生的切入点。”这是李大孟的教育观。

  几年前,李大孟的班里有一名学生叫曹子杰,他聪明、机灵,可是上课不专心,不遵守课堂纪律,还经常与别人打架,是全校有名的“捣蛋鬼”。因此,班里的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与他交往。李大孟主动找曹子杰谈话,抓住他的“闪光点”,及时进行帮助、教育。同时,李大孟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了“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班集体”主题活动,鼓励同学们与曹子杰交朋友。就这样,曹子杰很快融入班集体,其学习、生活步入正轨。

  李大孟从教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特别注重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明白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中,他把学生当成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悉心照顾每一名学生。每接手一个班,他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调查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家庭状况,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学习费用和日常费用,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掉队。

潜心课改,让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转变师生角色,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理念所倡导的。为使这一课改理念落到实处,李大孟可没少费心思。20049月,他来到卧铺乡八面河小学,学校领导安排他教三年级的学生。有一次上课时,他让学生回答问题。可是,他发现,一个个学生紧闭嘴巴,就是不举手。几节课下来,课堂都是死气沉沉的。面对这种情况,李大孟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原因,并郑重承诺:“同学们不要怕!如果你们答错了问题,老师绝对不批评你们。请你们大胆地发言吧!”李大孟还当即拿出纸和笔,写下保证书,并且贴在黑板旁边,让学生们监督。李大孟的这一举动解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从此以后,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大孟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调控课堂。他经常依据教学内容加以巧妙的引导,自然生成有趣的课堂。语文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个“老大难”问题,大部分学生因觉得没什么可写而不喜欢写作文。

  一次,李大孟正要上作文课,刚刚推开教室的门,忽然听见学生刘俊豪大声喊起来:“哇!好大的一只鸟啊!”其他学生一边喊叫一边转过身子朝窗外看,并且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说明,学生们的注意力已全部集中到树上那只大鸟身上了。于是,李大孟灵机一动,对学生们说:“看来,这个‘不速之客’给同学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学们都喜欢上它了,是吗?”“是!”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他顺势引导学生:“那好!这节课,你们把刚才看到的这只大鸟描述一下,再写一写自己看到它飞走以后的心情。”结果,大部分学生写的作文都真实生动、妙趣横生。 

  多年来,李大孟潜心于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他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级公开课、优质课、教研课比赛,先后被评为寿光市骨干教师、市教学能手、市优秀教师。

  李大孟始终以“做一个好教师,一个学生敬重的教师”为目标,与“北大洼”的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犹如盛开在盐碱地里的野菊花,把灿烂的生命奉献给了寿光北部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