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办学条件已实现与城区基本持平

本报记者 胡怀旭
  近年来,聊城市东昌府区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强化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每一所学校,全面兑现各项教育民生承诺,全力破解群众关心的教育难题,促进了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提升,让中小学生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公平教育。
  由于历史原因,作为聊城市的主城区,东昌府区长期面临着教育投入历史欠账多、大班额问题突出、个别学校占地面积小、硬件设施不完善等诸多困境。2017年,随着新一届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到位,东昌府区决心实施解决大班额问题及教育重点项目三年大会战,计划安排21处学校、幼儿园建设项目,城区中小学将新增500个教学班,规划新增用地607亩,建筑总面积57万平方米,规划投资25亿元。该区明确要求三年任务一年完成,下大气力彻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大班额问题,打响一场教育的翻身仗。目前,大部分项目已竣工。
  11月9日,记者在该区红旗小学看到,新落成的教学楼教室宽敞明亮,一年级每班都没超过45人。校长陈宗裕介绍说,以前一个班80多名学生,挤得不得了,严重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今年以来,政府出资为学校改建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新增教学面积2000平方米,大班额问题得以基本解决。
  如此大的工程量如何保证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真心为民,不在条件在作为。真心为民,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东昌府区委书记荣红智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关键所在,透着深深的情谊。
  对此,该区成立了由区长刘培国任组长的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抓好征地拆迁、资金筹措、工程招标管理等关键环节,对各项目的建设工作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科学安排,压茬推进,并实施了政府交钥匙工程。为解决改扩建学校所需的地和钱,一方面,东昌府区积极争取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坚持“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积极稳妥”的原则,统筹安排,有效解决了用地需求难题。同时,在区级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区政府积极落实经费投入主体责任,财政部门积极争取省、市资金支持,确保了各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均衡配置城乡师资,是促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关键,统筹好城乡师资配置是必须下好的一盘棋。随着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大量投入使用,教师短缺问题日渐显现。对此,东昌府区教育局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2011至2016年间,共计公开招录教师1679人。2017年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招录教师702人,其中在编教师276人,与编制内教师同等待遇的聘任制教师426人。
  2013年开始,东昌府区实施了城乡学校教师“一对一”交流,累计有1000多名教师参加了此项交流活动。城乡学校之间互派管理人员、教师进行交流,实现了城乡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为促进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该区还实施了“名校带动”战略。此举的目的就是打破城乡界限,通过采取“一套班子、两个校区、统一管理”,扩充名校总量。2016年2月,东昌府区“名校带动”工作实现了城区名校对农村学校的全覆盖。城区名校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深化管理和业务交流,开展学生活动,使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城区名校之间的差距迅速拉平。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带动工作。目前,东昌府区率先在聊城市为所有小学建成了同步课堂,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的学生能够同上一堂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是《东方明珠》。大家请看显示屏……”在聊城二中附属文苑小学田庄分校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正通多媒体影像,把抽象的文字转变为生动的影像,加深学生的理解。这种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普及到田庄分校的全部教学班。而在师资方面,两校区始终是“一碗水端平”,并且名优教师、教学能手还尽量往分校倾斜。这就使得田庄分校在硬件及软件上均实现了与文苑小学本部的同质同步。
  该校的前身侯营镇田庄小学,曾经只剩下19名学生、6名教师,6排教室中有一排已成危房,其他几排也存在大大小小的隐患。作为东昌府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个试点,聊城二中附属文苑小学对田庄小学实施全面管理,核心理念便是复制教育内核,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
  网络的便捷让城乡教育没有了“边界”,办学条件的日新月异更使得农村学校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几年来,东昌府区共投入资金2.6亿多元,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62个。其中,2017年安排了34个“全面改薄”校舍建设项目,28个已投入使用。在设备设施建设上,追加投资7000多万元,用于各学科专用教室、餐厅等设施配备。各项目竣工后,所有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将全部达到国家均衡县标准。
  如今,东昌府区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条件已实现与城区学校基本持平,个别方面甚至超过了城区中小学,很多以前挤到城区上学的农村学生又开始回流,乡村学校又逐渐“红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