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式研修”提升美术教师素养

本报记者 张桂玲
  “如果说学习有捷径,那一定是切身参与的体验、实践。这次不一样的培训,让我明白了学习的真谛:听来的道理都是别人的,只有让知识‘穿过’身体,才会变成自己的。最重要的是,这也让我明确了今后教学的方向:要多给学生创造体验性学习的机会。”
  近日,淄博市张店区莲池学校美术教师李冬梅在与全区各校近70名美术教师一起到博山“琉璃小镇”参与“传统文化与非遗课程”培训后,有了自己教学上的新打算。
  原来,为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张店区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研员槐浩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培训思路:打破以往“专家台上讲,教师台下听”传统培训模式“高耗低效”的怪圈,满足美术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个性化需求,实施“场景式研修”——带领美术教师走进各类场馆、大学、艺术机构,对话艺术家,全面提升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研修第一站,走进了博山区陶瓷琉璃艺术中心,开启了一场琉璃艺术的深度文化体验。
  此次研修以“传统文化与非遗课程”为主题,共分为两大环节,一是参观馆藏的3000余件中国各个朝代的琉璃艺术品。人立墨彩、人立水墨、人立油彩系列琉璃艺术品让教师们大开眼界。二是走进人立琉璃烧制实验室,动手体验3个项目,包括“大炉琉璃吹制”、“灯工琉璃”和“鲁派内画——鼻烟壶绘图”。
  烧制实验室内,在专业技师的指导下,所有美术教师都亲自动手体验了大炉琉璃吹制,感受琉璃“浴火而生”的魅力,以及被称为“火焰上的舞蹈”的灯工技艺之神奇,不禁发出了连连赞叹——
  “从熊熊燃烧的火炉中取出的滚烫欲滴的原料,经过拍打、锻造、翻转、扭拉等工艺,最后变成一只晶莹剔透、造型优雅的琉璃天鹅。我这时才了解到,一件琉璃工艺品的诞生,是多么神奇!”
  “此刻,非遗文化不再是躺在纸上的解说,而是有了生命,成了会说话的师者。”
  在绘制鼻烟壶内画的环节,整个场馆里一片安静。“拿起特制的弯型内画毛笔,伸入口小如豆的壶内反向作画,一不小心就会将鼻烟壶内壁弄脏。在反复擦拭修改的过程中,我才真正了解到内画大师完成一幅细致入微的作品有多么不容易!”美术教师于魁告诉记者说,也正是通过这次内画体验,他深深感受到了“方寸之间绘大千世界”的真正魅力,也对什么是“工匠精神”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这样的研修方式,一方面是基于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美术教师素养的提升,不能只靠纸面上干瘪的知识,而是需要回归生活。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自己必须先有个清晰深入的认识。”槐浩告诉记者说,“另一方面,是基于美术教师素养的提升。活动提高了教师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当教师们体验到了‘场景式研修’的魅力,自然就会转变旧观念,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传递给学生,引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新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