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重返“大课堂”

本报记者 贾延芳
  在济南市历城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不少失地农民逐渐成为城市人,但缺乏技能成为他们就业、创业的“瓶颈”。为此,历城区把农民工培训作为职业教育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主渠道,真真正正让失地农民尝到了甜头。
“这里的课堂不一样”
  进入历城职业中专实习培训中心,机器轰鸣,繁忙有序,一批“特殊学生”正在数控车床上车零件。来自该区郭店镇相公村的马洪伟更是忙得热火朝天,在他的身旁已经堆满了他的“杰作”。“真是没想到,这么多年没上学了,现在又当学生了。不过,这里的课堂可不一样,既能学技术,还能挣钱。”马洪伟一脸兴奋。原来,经过历城职业中专的技术培训,他被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录用,并成为技术骨干,而这家企业的生产车间就在历城职业中专的实习培训车间里,在他的课堂上。
  为了实现“校门与厂门零距离”,找到市场需要的农民工培训路子,该校积极探索出了“工厂化”办学模式,采取“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学校评价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两对接的方式,把企业引进学校,把车间搬入课堂,让学员们在实战中磨炼技术。企业用学校的师资培训自己需要的人才,用学校的设备生产自己的产品。为了拓展校企合作的门路,2007年,学校牵头成立了济南市现代制造业职教集团,广泛吸收企业作为合作单位,为学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集团成立至今,吸收的企业已由成立之初的30家增加到现在的80多家。当然,农民工不愁就业门路,学校也有了生产收益,可谓一举两得。难怪该校李传明校长打趣地说:“职业学校与企业不能分家,就像两口子那样相互影响又相互扶持。”
“要用最好的技术培训农民工”
  历城区港沟镇神武村的张金才也曾想着找个活干,却因缺乏资格证书,一直未能如愿。成为“有证一族”,是“张金才”们的梦想。2007年9月,济南市首期农民工高级技能培训班在历城职业中专开班,张金才重新走进课堂,用3个月的凤凰彩票系统学习了电器知识,期满考取了劳动部门颁发的中级电工职业资格证。2008年初,张金才创办了一家电器修理部,靠着学到的新技术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成了小有名气的“电器专家”。
  在历城职业中专,像张金才这样通过培训考证走上就业岗位的农民工就有2800人之多。
  “揽瓷器活”还得需要“金刚钻”。针对农民工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依据农民工“好学习、好就业”的需求,学校创建了“学校——工厂、课堂——车间、教师——师傅、学生——学徒、作品——产品”“五合一”的培训思路,开设了多个符合农民工需求的专业,采取“天天练、周周比、月月赛”的办法,提升学员的技术水平。
这里的培训“一条龙”
  “快来尝尝吧,这是俺自己做的。怎么样?不错吧?”历城区港沟镇神武村的李萍自豪地向历城职业中专实训部主任江长爱“推销”自己的“成果”,也算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在历城职业中专面点培训班毕业后,她开了一家小吃店,把学到的馓子、麻团等十七八种食品制作手艺充分发挥出来,干得红红火火。可在创业之初,她也遇到了许多难题,一度想放弃开店的想法。她的思想波动被前来跟踪调研的实训部主任江长爱知道了。没多长凤凰彩票,江主任和劳动部门的张俊霞主任就专程来找她,专门向她讲解了创业程序和优惠政策,还请来了高级面点师傅现身说法。这让李萍信心倍增,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为了避免出现“只管培训,不管创业”的弊端,历城采取了教育、劳动、农业、科技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形成农民工培训服务网络,对参训农民实行创业培训跟踪服务卡制度,从项目征集推介、开业指导、政策咨询、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从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市场营销等方面实行优先、优惠政策,为学员成功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