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爱心 一份执著

本报记者 王振宇 蒋世民 通讯员 吴金生
  她放不下心中那份责任,结婚当天就赶回学校,被人称为“傻子”、“工作狂”;她放不下心中那份牵挂,长期资助一名孤儿和多名贫困学生,被人赞为“妈妈老师”;她放不下心中那份理想,痴迷于教学科研,被人誉为“教研迷”……
  艰苦的环境,平凡的生活,执著的奋斗。任兰英立身基层教育17年,不厌不倦,无怨无悔,用爱和责任谱写了一曲新时期的奉献之歌。
她把根深深扎进农村教育
  1992年8月12日,任兰英在人们不解的目光中,放弃了留在城区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到最艰苦的农村学校去工作,成为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西范乡(今牛庄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当时的西范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被人们戏称为东营的“西藏”。第一次踏进校园,她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坑坑洼洼的路面,低矮破旧的瓦房,杂草丛生、柽柳遍地的校园。校门口立着一根弯曲的朽木,上面挂着似乎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里才会出现的钟,仿佛一个巨大的问号,叩问着任兰英年轻的心灵:你,准备好了吗?
  当时的西范中心小学只有8个教学班,13位教师。学校没有食堂,没有自来水,更不用说电话了。教师大部分是民办教师,放了学就回家去种地。4位住校的教师,做饭共用一个蜂窝煤炉。吃水要到村中一个大水塘里挑。水是浑浊的,夏天还会有很多水虫、水草。任兰英以前从来没喝过这样的水,刚开始不敢喝,但渐渐地就习以为常了。因为离家很远,又不通公交车,任兰英很少回家。有时候,偌大一个校园就剩下她自己一个人。夜里,她经常被风雨声、野狗野猫叫声或莫名其妙的声响惊醒。
  “难道真的要一辈子呆在这里吗?”尽管有心理准备,但艰苦的环境仍然超出了任兰英的想象。想到以后自己要在这样一个地方工作、生活一辈子,她也曾有过一段凤凰彩票的踌躇和动摇。但天性执著的她决定先干一阵再说。
  参加工作第一年,她担任了一个班所有科目的教学任务,白天一节接一节上课,课间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晚上备课到深夜。麦收、秋收农忙时节,家长中午忙得顾不上孩子,任兰英就把学生留在学校里,中午给学生做饭,让学生在教室里午休,还自告奋勇把学生的午休管理全包下来,每天中午在各个教室之间巡查。下午放学,只要有学生在教室里做作业,她就主动留下为学生答疑解惑。这一年的期末统考,任兰英所教班的所有统考科目成绩均列全乡第一,在全区也是名列前茅。
  第二年,任兰英包一年级的班。有一个学生离规定上学年龄还差5个月,但是家长非要把孩子送进任兰英的班级不可,坐在任兰英的宿舍门口一整天不离开。校长过来劝家长,家长说:“俺就是认准任老师了,把孩子交到她手里俺放心!”听了这位家长的一席话,任兰英感动得热泪盈眶。校长拍拍她的肩膀,轻声问道:“还想走吗?”任兰英大声地回答:“不走了!根已经扎在这里了!这辈子都不会离开教育事业了!”
  任兰英从踏入教坛的第一天起,就全身心地投入了教育,无怨无悔地奉献着。直到今天,她的心依然充盈着、燃烧着、释放着最初的教育激情。“只有明白了生活的意义,才能过有意义的生活。”任兰英说,“基层学校是最需要我的地方,也是我生命意义的所在。”
她被学生称为“妈妈老师”
  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任兰英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也把她当做“妈妈老师”,谁有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她。任兰英说:“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但我仍然是普通的人。”任兰英以一颗仁者之心,用大爱的光芒润泽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1996年的腊月十六是任兰英结婚的日子。十五下午,父亲开着三轮车到学校接她。傍晚放了学,她把学生们送走后,才和父亲离开学校,回到家已是晚上。结婚当天,在婆婆家吃完午饭,她就匆匆赶回了学校。对于她的做法,亲人不理解。但她知道,再有两天学生就要参加期终考试,学生需要她。为了让学生取得一个好成绩,过一个高高兴兴的春节,牺牲自己的凤凰彩票,换来学生的快乐,她认为值得。
  有一次,学生朱冬冬病了,在家里呆了两个星期,课程落下了不少。为了帮他尽快补上,征得他的家长同意后,任兰英干脆把他带回自己家,跟自己一起吃住。那时任兰英结婚还不到两个月,朱冬冬晚上时常尿湿她的新婚床被。可她从无一句怨言,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就连朱冬冬也感到任老师就像自己的亲妈妈一样,补完课后,竟然不愿回自己家了。
  李小厂等同学家庭贫困,每个学期任兰英都给他们提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她经常和他们谈心,让他们明白事理,树立自信,活得阳光快乐。
  牛国栋本来不是任兰英所教班级的学生,可当得知他父母双亡、一个人跟着未成年的姐姐艰难生活的情况后,任兰英承担了他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习费用,给了他母亲一样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现在牛国栋已参加工作,可他永远也忘不了任兰英对他的爱。他说:“我是一个孤儿,可在任老师的关心下,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孤单。任老师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亲人。”
  这种对学生“妈妈式”的关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2008年冬天曾下过两场大雪,碰巧下雪时都是星期日。雪停之后,任兰英就在家呆不住了,她担心无人扫雪,星期一学生到校因为路滑而出现意外。于是,任兰英就带着女儿来到学校,把学校主要道路上的积雪清扫得干干净净。
她在科研中享受着教育幸福
  爱是教育的基础,但从事现代教育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既然当老师,就要当最好的老师。”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任兰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中。从东营师范毕业后,任兰英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先后通过函授、自学的方式获得了大专、大学学历,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从零星地撰写教学反思到系统地研究教育课题,任兰英渐渐地痴迷上了教学科研,并从中体会、享受到了教育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
  任兰英对外出学习的机会倍加珍惜,从不轻易放过。孩子5个月时,她有一个到潍坊学习的机会,学校领导问她能不能去,她毫不犹豫地决定带上孩子和婆婆去,费用自己承担。有一次,区教研室主任带领任兰英和其他老师到北师大学习,由于道路被大雨冲垮,他们被困在路上。等到达北师大时,培训已开始。任兰英顾不上办住宿手续,就直奔培训教室而去。休息时,任兰英就追着教授补课。教授为她痴迷的求学精神所感动,详细地给她补上了落下的内容,并耐心地解答她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任兰英每次外出学习总是坐在最前排,惟恐漏听专家的一句话。中间休息时,任兰英也不闲着,总会带着问题向专家面对面请教。任兰英每次外出学习都是满载而归。
  任兰英非常注重学以致用,将学习培训中学到的好经验、好做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特色。她多次执教市、区级公开课,深得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学校领导将“小学语文整体能力发展”和“珠算式心算”两项教改项目同时交给任兰英,由她在任教班进行实验和研究。任兰英心里清楚,教学科研就像种植试验田,试验田种植的是学生的未来,必须以最严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项教学科研任务。数不清多少个星期天,任兰英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不断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数不清多少个夜晚,任兰英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撰写研究报告。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两项教改项目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任兰英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先进个人”,西范小学也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先进单位”。区教育局领导让她给全区教师进行培训,兄弟学校也纷纷来到这所偏远的乡村小学参观学习,并邀请任兰英到他们学校给老师们传授经验。任兰英先后参与了“大量读写,双轨运行”、“五段式作文”、“研究性学习的模式探索”等重点课题的研究,研究论文分别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和省级一等奖。现在任兰英正在研究省级重点课题“文明礼仪教育”,并且已带领大家编出了一套文明礼仪校本教材,在全校正式使用。任兰英研究的国家级德育课题现已结题,她被评为“国家级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