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山东省宁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校长 李兆月
  纵观6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政策支持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自2007年起,国家全面实施中职生助学制度,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面基本达到了100%。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要求: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有了国家的好政策,这几年职业教育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各种困难与问题,如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不强、招生难度大、专业教学师资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资金投入不足等等。这些无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在新的历史阶段办好中等职业教育?我想谈几点管窥之见。
  忌“千人一面”。这是针对专业设置而言的。随着数控技术的广泛运用,数控专业成为各个中职学校的“香饽饽”。几乎每个中职学校都设置了这一专业。但有趣的是,一些学校连一台数控车床都没有,缺乏起码的实习实训设施,却盲目开设了数控专业。应该说,这种现象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大同小异。在设置专业时,往往缺乏对本地区或本部门人才需求以及自身办学条件的研究与调查,存在求大、求全、跟风、效仿等不良倾向,结果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学校发展也举步维艰。我认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遵循“四需”原则,即专业要适应“当前经济的需求、产业调整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求、人才市场的需要”。学校要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城镇、农村、企业、社区等进行调查研究,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搞好人才培养预测,同时把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就业安置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专业设置与经济建设的“零距离接触”,做到专业对路、人才培养对路,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职业教育。
  忌“纸上谈兵”。中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认为:“要使动手的读书,使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他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这些经典语句道出了职业教育的真谛。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发现由普教一夜之间改为职教的不在少数。这种“先上马、后备鞍”的窘境,造成了实习设施的缺乏、专业教师的不足,因此不少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职业教育要发展,必须在教学质量上下工夫,而职业教育的质量高低关键在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做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呢?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加强基础能力建设。2008年至今,学校共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学生实习实训室建设。目前,实习实训室达43个,实习工位近1000个,实训装备价值总额达2000多万元。同时,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每年投入30多万元,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外出学习、进修。目前,“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71.5%。聘请全县知名技师、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实施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专业提高教育制度,先后选派100多名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顶岗实践。走创新发展之路,确立了“车间即课堂,实习即生产”、“走进校门即走进厂门”的教学理念,所有专业课一律在实习车间进行实际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了“项目教学法”,实施学分制改革,大面积推行了“三段式”培养模式。去年以来,先后组织2000多名同学到昆山今皓光电公司、苏州亚旗集团、威海新兴电子公司等企业顶岗实习。同学们既获得了报酬,贴补了家用,又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今年6月,山东电视台记者来学校采访时,摄像架上的一个螺丝坏了,找了好几个都不合适,最后,由职教中心的学生用数控机床很快加工了一个合适的螺丝,解了记者的燃眉之急。
  忌“嫌贫爱富”。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目前,中职学校就业率已连续几年保持在95%以上。与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相比,这个数字是比较高的,也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就业方向绝大多数是“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学生不愿意在当地就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有当地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就业市场不均衡的原因,有学校引导的原因。宁阳县地处山东中部,属农业大县,急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及技能型人才。在解决学生就业时,我们首先满足县内企业的需求,先后与宁联机械厂、华宁集团、华阳集团、六和集团等县内5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联合办学关系,很多学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随着小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职教中心毕业生正成为连接城镇和乡村的一条纽带,他们熟练的专业技能在小城镇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辐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通过课堂教学、入学和毕业教育、班主任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学习创业知识。毕业生徐兵经学校推荐安置工作后,勤奋工作,善于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后来自己办起了三家糕点连锁店。学校在资金和管理方面给予他大力支持,使他成了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个体老板。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走出去”的毕业生,带回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宁阳经济发展储备了大量资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毕业生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改变了自身命运,也带动起乡亲们脱贫致富。这样,一人带多人,多人都致富。不少农民来信,说宁阳县职教中心为他们培养了一个个“活财神”。
  忌“一条腿走路”。在诸多教育形式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还在施加影响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为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以前我们常说“无长不稳,无短不活”,我觉得这句话比较客观地指出了职业教育的一些规律。现在,我国正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要求职业学校在办好中职班的同时,也要切实做好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工作。几年来,我们尝试把职教中心办成几个方面的培训基地:一是把学校办成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几年来,共举办“阳光工程”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次。面向全县青年农民、乡镇企业职工、退役士兵、下岗轮岗职工等各类人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培训。去年以来,学校对因经济危机返乡的大批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培训,为他们再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减轻了国家负担。二是把学校办成农村党员干部、致富能手的培训基地。先后举办了农村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农村实用科技知识等多期培训班。三是把学校办成全县师资培训基地。目前,年培训教师6000人次,学校被省师资培训中心确定为全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并挂靠高等院校,举办本专科层次的成人教育。四是把学校办成全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与有关部门、行业及单位联合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构筑全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公共平台。2000年至今,学校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63类、近3000批次,培训人数达6.1万人次,使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