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的民生工程赢得民心

本报记者 鹿培波 通讯员 刘学升
  在胶州市,城乡教师工资一分不差,按时足额发放;4年投资3亿元为教育办理9件政府实事工程;2009年全市危房改造总投入6100万元,拟改造学校57所;自实施“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学校新建或扩建项目,已完成9个,正在施工4个,即将开工3个……
  优先发展教育,让所有的孩子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是胶州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承诺。近几年,胶州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大力改善中小学校办学条件,使全市城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让教育的民生工程落到实处,为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为教育办实事,件件得民心
  “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硬伤。但受财力限制,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为逐步改善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我市在确保教育经费按时足额划拨的同时,围绕群众反映最强烈、意见最集中的问题,每年都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列入政府实事工程或重点工程。”胶州市教育体育局局长于龙春向记者介绍说。
  从2006年起,该市热水热饭工程、课桌凳更新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幼儿园建设工程、农村学校“三新”工程等9项政府实事工程相继实施,一项工程解决一个难题,件件办在群众心坎上,城乡群众交口称赞。
  其中,投资138万元为51所农村中小学实施热水热饭工程,投资150万元为农村学校更新课桌凳12000套,投资300万元改造危房面积9000多平方米,让农村学生喝上热水,吃上热饭,用上新课桌凳,坐进新教室。
  2007年胶州投入268万元实施的农村幼儿园改造工程,使改造后的9所镇中心幼儿园达到了青岛市示范幼儿园标准,29所村级幼儿园达到了青岛市一类幼儿园标准;投入1500万元新建的胶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占地30亩,建筑总面积7800平方米,可容纳18个教学班、234名学生;而整合职业中专、职工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电大等5所学校资源,投资2.7亿元易地新建的职业教育中心校,更体现了胶州决策者的前瞻视野和开放理念。
  “课桌破旧,高度不能调节;土操场晴天尘沙飞扬,雨天泥浆乱淌;厕所是旱厕,卫生无法保证。”这曾是长期影响农村学校发展的三大难题。胶州市委、市政府把解决这些难题作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惠及群众长远利益的大事,重点研究、重点倾斜、重点支持。2008年伊始,安排专项资金350万元,实施农村学校“三新工程”,不但迅速落实了市财政投入,而且拉动镇处政府追加投资210多万元,使工程质量更好,品位更高。而与“三新工程”一起被定为在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重点兴办的10件实事之一的市实验小学新教学楼工程,市财政投资530多万元,新建面积4200平方米,配有阶梯教室、多功能室等教学专用教室,有效提高了城区小学的承载力。
  “过去,让孩子自己去上学,我们家长不放心,每天接送又误工误事。现在可算‘解放’了,再也不用为孩子上学接送发愁了!”在杜村小学举行的胶州市学生专用车启动仪式上,学生家长王新民感慨。
  “太好了,我们学校也有大餐厅了!”习惯了“手拿把攥”、用课桌当餐桌的九龙镇第二十八中学的学生们看着即将竣工的学校餐厅,难掩兴奋之情。
  2009年,农村中小学“双安”工程成为胶州街谈巷议的热点民生工程,城乡群众好评如潮。
  胶州有96所农村小学,在校生24283人,需要乘车上学的有7424人,其中部分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有的长达5公里,路上存在安全隐患。作为“双安”工程之一的“交通乘车安全工程”项目总投资达692万元,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由各镇政府公开招标并与公交公司签订合同,由教育、公安、交通等部门对入选车辆联合审查,进行资质监督。120辆校车投入到各农村小学,不但方便了农村学生上学,而且提高了学生上学的安全系数,更“解放”了广大学生家长。而“农村中小学饮食卫生安全工程”计划为9所农村中学新建学生餐厅并添置设施设备,总投资923万元,平均每所学校新建面积约800平方米,可容纳约700人就餐。目前,已有5所学校的学生餐厅竣工并投入使用。
坚持落实政府责任,一花引得百花竞放
  红瓦绿树、地净窗明,书声琅琅,歌声阵阵。站在铺集小学门前,人们既震惊又叹服,震惊的是财政实力并不宽裕的铺集镇,竟会投资800余万元易地新建曾破旧不堪的镇中心小学;叹服的是按省规范化学校标准建设的学校,20年后也不会落伍。
  “我们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工资发得足额及时,作为一名教师,我体会到了从没有过的幸福感。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教好每一个学生,不愧对家长。”这是铺集小学女教师张海云的幸福感言。
  面对资金缺口大的困难,胶州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政府责任,实行重点倾斜,进行多方扶持,使“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良好氛围呈现在城乡大地,投资教育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全市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百花竞放的良好态势。
  “城市小学的几间教室相当于偏远乡村的一所学校”,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困难,该市市镇两级政府知难而进,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研究,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解决,几年工夫扭转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的局面。
  为实现资源共享,该市财政投资300万元,建立了覆盖全市115所小学、20所初中的“胶州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使名师课堂走进农村学校。同时,为有效改善全市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该市出台了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配备工程三年规划,2008~2010年每年投入1130万元为学校配备微机、图书、实验仪器等教学用品。
  2002年,胶北镇还是青岛市24处贫困乡镇之一,财政收入不过千万。但是,该镇把优先发展教育摆在了突出位置,五年投入2500多万元,新建校舍总面积3万平方米,完成了辖区内全部校舍的新建、改建工程,创造了两年为教育建成7座楼的胶北速度,兑现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执政承诺。
  南关办事处南关小学建于上世纪80年代,校舍十有八九已被该市城建局定为B级危房。据校长赵焕健介绍说,南关小学还算是附近几所小学中硬件设施最好的一个。为了改变辖区小学的落后面貌,2008年南关办事处投资3000余万元新建三里河小学,建成后,该处七里河小学、南关小学、三里河小学、傅家村小学将合并为一处,4所学校的1600多名学生都将搬进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目前,新建的三里河小学即将竣工投入使用。
  营海街道办事处发展经济不忘教育,2006年先后完成了中学实验楼、中学学生餐厅、营海小学学生餐厅等8件教育实事,总投资达到1730万元。2007年,又投资270万元实施了大洛戈庄小学扩建、第二十九中学创青岛市规范化学校等4件教育实事,使全处教育旧貌换新颜。
  作为农业大镇,胶莱镇的教育工作曾一度是其“软肋”,教育投入总体上相对欠缺,面对破旧的校舍,当地群众一度十分失望。群众之忧激发着胶莱镇党政一班人执政为民、振兴教育的责任心,该镇党委政府对辖区教育发展作了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决心把教育办成新农村建设、和谐胶莱建设的立足点和闪光点,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为镇内的胶州市第十五中学新建教学楼、塑胶跑道操场等,使学校硬件建设成为胶州农村中小学的样板学校。
  北关街道办事处把教育定为“一把手工程”,响亮地提出了“三个优先”:凡是教育部门汇报工作优先安排,凡是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优先解决,凡是教育提出的合理经费要求优先拨付。2009年,投资566万元在育才小学新建一栋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能容纳18个教学班的教学楼,使学校办学规模达到36个班;投资1200万元,异地新建占地2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能容纳24个教学班的北关小学。
  政府的责任意识激发了社会团体、厂矿企业的支教助教热情,该市慈善总会、供电公司、青岛世原鞋业有限公司、李哥庄镇李哥庄村、阜安街道办事处胜利村等企业村委纷纷为学校捐款捐物,倡树尊师重教之风。
  “市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作为一个企业家,致富不忘回报社会,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谈到尊师重教,先后捐款捐物近百万元、被评为青岛市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的青岛蓓蕾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姜秀云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