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均衡的关键是提升“软实力”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教育局局长 刘 伟
  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人人有学上”到现今学杂费的全免除“人人上好学”,伴随着这个漫长过程的是中国农村教育不可忽视的现实:学校越来越“小”,学生越来越少,老师越来越“老”。这一系列问题,是在当前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改革引发的一种必然的普遍的阵痛与无奈。
  如何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我想,政府教育部门应将主要精力放在逐步消减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的差别上。
  目前,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的差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硬件的差别,二是“软实力”的差别。硬件是指校舍、教学仪器、办公设备等。在社会现实环境中,受政府财力和区域的局限,消减城乡学校硬件的差别只能是相对的。有些硬件的改善需要时日。譬如,有些乡村没有开通因特网,所在区域学校一时难以实现上网。而这样的条件的改善不是单凭学校自身的努力就能一时做到。我到一些农村学校调研时,看到教室里全都装配了投影机,现代化教学条件与城市学校相比并不差,但是老师并不经常使用。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一是教师观念跟不上,二是教师自身能力不“匹配”。我认为,消减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的差别,更直接、更重要、更有效的方法是在“软实力”方面有所突破。
  所谓学校的“软实力”是指学校的愿景,校长的教育理念、智慧、治校方略,学校制度(管理模式),课程的设置(国家、校本和生本),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幸福指数,课堂教学策略,家校联动,高端科研智力的支撑,环境的优化等。这些元素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也决定了一所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也就决定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度。薄弱学校与好学校相比差在哪里?一方面是硬件,如校舍、教学设施和办公设施;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校长水平、教师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当今,择校之风愈演愈烈,有条件的农村家庭也想将孩子送到城区的好学校上学。家长为孩子择校的标准是什么?很简单,是看哪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而不是看哪一所学校的校舍或者教学设备好。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是当前区域内教育发展应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做到让农村的学校有好校长、好教师。事在人为。一所薄弱学校,只要有了好校长、好教师,学校的办学水平就会快速提升,学校成为好学校那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当今,我们迫切需要更多的好校长,更多的好老师。他们是发展优质教育的基础,是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应当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与城市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在不少地方,农村教师年龄偏高,年轻教师少,教师队伍老化,缺少活力,严重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我们在全区开展了缩小校际办学差距、推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和探索。改革的阶段性成果,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提升薄弱学校“软实力”的重要性,明晰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2007年,我区成立了“潍坊幸福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和推广名校长高峰的“幸福教育”,并选派了9名农村小学的校长、副校长和教育骨干跟高峰“实习”,深入学校内部进行全方面的学习和实践。2009年,我们又将6所农村中心小学以“潍坊幸福教育研究中心”为平台,组建幸福教育学校联盟,统一幸福教育理念,统一幸福教育文化,统一幸福教育操作模式,全面推广幸福教育。6所“加盟”农村小学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师生理念和整体素质、课程设置和提高教学质量、特色教育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老师幸福地工作,学生幸福地学习,校园里充满幸福教育的人性光芒,学校得到了驻地政府、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驶入持续发展的快车道。这种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尽快提升薄弱学校“软实力”的办法,无疑会提高区域内整体教育水平,缩短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让我们在追求教育公平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