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名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本报通讯员 徐吉志 孟宪升
  每天早晚,一辆辆色彩斑斓的“学生专车”穿梭在胶南市的乡间道路上,农村学生像城市学生一样坐着班车上学;在漂亮的学校里,农村学生坐在多媒体教室中上课……这些原本属于城市学生的“特权”,如今在胶南市的广大乡村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农村学校的这一系列变化,缘于胶南市近年来坚持推进的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近年来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市义务教育由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向教育质量的公平迈进,进入了以外延扩张为主到以内涵发展为主、从百姓缴费上学到由政府保障上学的新阶段。
均衡发展就是最大的政绩工程
  胶南把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每届政府最大的政绩工程。为确保教育经费的足额到位,该市坚持落实“三个统筹”:一是统筹发放城乡教师工资,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2004年实现城乡教师工资统一发放,2007年将农村教师工资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资金,全额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统一管理。城乡教师工资一个标准发放,农村教师的心气顺了,干劲高了。二是统筹安排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2005年将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2006年免除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2007年将含杂费在内的生均公用经费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市级财政保障范围,2008年起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段学生课本费,实现全免费义务教育。三是统筹安排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所需资金。全市每年投入约600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施建设和校舍改造工程。
  日前,藏南镇中心小学学生丁雪再次领到500元政府助学金,这已经是她第六次受到资助。像她一样,2009年,胶南市共有206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领到政府助学金,总额达181.1万元。近年来,胶南市把教育助学作为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覆盖全市各学段学生的教育助学体系。早在2004年,该市就设立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基金”,通过政府助学、慈善助学、基金助学先后向全市普通高中约9200余人次发放资助金;同时,通过“寒窗基金”、“个人慈善助学”等形式对考入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性资助,帮助1000余名大学生圆了大学梦。2007年又制定了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政策和实施细则,对义务教育段寄宿困难学生、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和职业学校的农村户口学生及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400元的城市户口学生进行补助。据统计,近5年来,累计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段助学资金达976.5万元、职业学校学生助学资金8805万元,累计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6万人次、职业学校学生4.9万人次,确保了全市中小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让薄弱学校“短板”不短
  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是部分城区薄弱学校和村级小学。胶南市以重点校或中心校为龙头,统筹学校规划布局,在投入、师资方面向薄弱学校和村级小学倾斜,建立了办学理念、教学资源、教科研成果共享机制,实现了教学进度、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和评估考核的统一,做到了“三个一体化”。
  ——办学条件一体化。把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与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农村学校办学质量有机结合,将标准化学校建设列入政府的惠民工程,投资1.38亿元,计划到今年底全面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在全市启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大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程、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至2009年底,“三大工程”共投入8000余万元,全市中小学装备计算机累计1.8万台,所有学校拥有理化生等各类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率先在青岛五市完成学校光纤入校“校校通”工程,网上教研、城乡师生共享优质教育成为现实。
  ——干部教师管理一体化。建立以县为主的教育队伍管理体制,消除了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体制性障碍,推动了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全市教师资源的良性流动和均衡化。2009年秋季开始,一批来自优质学校的45周岁以下干部、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至此,胶南市已先后有649名教师参与下乡支教和进城学习。市教体局局长崔德福说:“水,只有流动起来,循环更新,才能保持新鲜活力。同样,教师队伍只有‘动’起来,才能保持长久创新能力。”
  近年来,胶南市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自2004年起,连续5年分别选拔骨干教师、教育干部和学科带头人等进行城乡交流。交流期间,人事关系不变,工作单位负责交流人员的日常管理及年度考核。
 两年后,交流教师仍回原单位工作。如果说前几年优化师资配置主要体现在城乡学校教师的互动与交流上,那么,2009年秋季新学期实行的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之间优秀教师交流的做法,则是针对城区学校存在的师资差距,让名师流动起来,让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带到新的岗位上。随着城乡教师挂职支教与学习制度、城区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优秀教师交流制度和学校结对帮扶等一系列制度的深入实施,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
 ——教学管理一体化。在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中心学校和村小建立“全方位、可持续、共提高”的组团式发展模式,大力推行“城乡互动、区片联动、校际合作”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研模式,在全市范围内组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对共同体学校实行捆绑式考核,促使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互助、共同发展。在教育装备、学校管理、教学研究等层面全面建立以强扶弱、组团发展的一体化关系,从“输血”到“造血”,优质学校孵化器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
 胶南市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永不完工”的民心工程,在统筹安排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每年拿出专项资金,解决一批群众呼声高、对全局影响大的问题,并作为政府实事重点督办。
 学校布局调整之后,部分农村学生上学远、中午就餐难等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为解决农村学生的上学交通问题,市、镇两级财政投资686万元,统一为农村学生配设了85辆班车,使全市就学距离3公里以上的万名农村学生直接受益,确保学生的上学交通安全,也为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张家楼中心小学学生张晓婷说:“我们乘班车上学,爸爸妈妈放心了,不用担心我们的安全,我们再也不用害怕上学迟到了。”张家楼镇松山子村学生家长林窑说:“学生坐班车上学,我们放心,同时也节省了我们的凤凰彩票,解决了我们接送孩子的困难。”
 从2006年开始,胶南市实施了“农村小学喝热水吃热饭”工程,市财政投资368万元,在各镇中心小学设立了卫生许可伙房,村办小学设立了热饭伙房。“我中午吃的饭是从家里带过来的。中午学校给热一热,吃起来感到很舒服。”中午,滨海街道中心小学学生金珊拿着妈妈精心烹制的饭菜来到食堂。在这里,有专人为学生的饭菜加热。据了解,和金珊一样,滨海街道中心小学200多名走读生都是每天自带饭菜,食堂有专人负责加热。该校教师陈海霞告诉记者:“学生带的饭到中午会变凉,影响消化和吸收。学校免费提供热饭服务,从而保证了学生的身体健康。”2009年,胶南市又投资314万元实施“饮水”工程,为全市中小学安装节能饮水机469台,使全市所有的中小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喝上安全卫生的直饮水。
 胶南市倾心打造“教育绿色通道”,着力解决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户口在农村的孙女士遇到这样一件烦心事:自己和丈夫长期在胶南市区经商,孩子要升初中了,自己的条件是否符合寄宿制初中的报名条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拨打了市长公开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问明情况后,告诉她一个凤凰彩票内市教体局的服务窗口就会与她取得联系。没想到,凤凰彩票仅仅过去了不到15分钟,教体局的服务电话就打过来了,详细询问了有关情况后,告诉她,她的条件完全符合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绿色通道”的办理条件,欢迎她按照相关程序去报名。几天之后,孙女士高兴地给记者打电话说,自己的孩子顺利地升入了寄宿制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