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群体走向教师团队

张则香 潍坊日向友好学校校长
  张则香,潍坊市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巾帼建功明星”、“三八”红旗手,奎文区优秀校长、专家型校长,奎文区政协委员。一直致力于和谐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果,对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教师群体管理到教师团队建设的转型,不仅是教师管理范围的改变,而且是管理理念的转变。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自身,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模式。
 
  目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工作的幸福度不高,职业倦怠明显;教师团队意识有待加强,成功的智慧和经验不能很好地得以共享。其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群体缺乏活动,学校没能很好地为教师充分搭建合作互动的平台;二是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相对落后,过分强调了教师个体评价,而忽视了年级组、教研组等教师团体的评价。要改变这种现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实现从教师群体管理到教师团队构建的转变。
  从表面上看来,教师群体和教师团队相似。然而,究其本质就会发现,“群体”和“团队”内涵有质的区别:群体中的个人目标是相互独立的,团队中的个人目标是相互融合的;群体追求的是个人绩效,团队讲究的是整体绩效;群体成员的技能是孤立的,而团队成员的技能是互补的。实践证明,通过教师团队建设,能够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事业发展的双赢。
  现代学校,无论是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还是行政管理,都不能仅靠个人的力量,而是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团体的合作、相互信任、团结协作才能有效达成目标。团队工作模式具有三方面明显优势:一是能达成更高的个人工作效能,二是能促进团队成员间更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三是提高团队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但是,通过实施团队管理来实现更高的工作绩效,绝非让一组人在一起工作就会自然而然达成的。团队式工作要比个人工作方式复杂得多,它不仅需要团队成员在工作上分工协作、配合默契,还需要团队成员以娴熟的社会交往技能来建立信任、凝聚人心。因此,打造教师团队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
  在构建教师团队的过程中,除了借鉴成功企业团队的管理经验,还要顾及教师群体工作的特殊性,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科学划分团队,搞好角色界定。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学校要从教育教学需求出发,依据教师的性格特点、能力、年龄结构比例等要素,组建良好的耦合网络。换言之,成功的团队必须是由不同性格、才能的人分工协作而形成的。因此,每个成员常常会担任不止一种角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人多岗、一岗多人。
  构筑良好愿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团队建设的核心就是在团队成员之间就共同价值观和某些原则达成共识或共同愿景。比如一所学校的领导团队,首先要就学校目标定位、办学理念、管理思想达成共识,为全体教职工确立一个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领导管理团队如此,教研组、年级组及各类教师团队也同样如此。因此,在建立共同愿景时,学校应注意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加强学校愿景、团队愿景、个人愿景的融合,另一方面注意个人愿景、团队愿景、学校愿景的协调。通过发展团队愿景和个人愿景,分享学校的共同愿景,使学校的共同愿景获得牢固的基础,
  立足教学实际,做好优化组合。教师科研课题组就是围绕一项课题而组建的,那么课题组从成员的选择、课题的确定、课题的规划和实施都必须考虑其所拥有的资源、能力与课题本身的匹配性。
  打造核心力量,培养团队领跑者。学校在加强团队建设的同时,应重点培养团队骨干教师力量,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奠定骨干教师的核心地位,通过有效的培训使他们成为团队的组织领导者、教育创新的实践者,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等功能,让整个团队充满凝聚力,以期通过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升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实现团队与个人的共同提升。
  评价方式的改变、评价对象取向的改变、合作平台的搭建、互助氛围的营造等,都是学校管理者应当在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解决的问题。但是,不论采取何种措施,检验团队建设成效的标准最终都要落脚在教师是否愉快工作、幸福生活,落脚在学校事业能否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