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质量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本报记者 李 妍
  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齐涛日前就高等教育发展工作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近十年来,我省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招生规模趋向稳定,内涵建设是不是成为我省高等教育工作的重心?
  齐涛:1999年国务院确定了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十年来,山东的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规模、结构还是质量、效益,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长期以来,山东的高等教育相对较弱,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我省高等教育首先在规模上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全省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49所发展到目前的128所(含独立学院);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998年是18.7万人,2009年全省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1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6.1%提高到2009年的23.7%。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仅很好地满足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在结构上,我省高等教育也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全方位的办学体系。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种类型教育均衡发展。在人才培养层次上,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各类在校生形成相对合理的“宝塔形”结构。目前,全省已逐步形成了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办学格局,高等教育结构越来越趋向合理。
  在注重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同时,对教育质量的监控同样得到了高度重视。我们于2003年9月就成立了两个高等教育评估机构,以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检查与研究工作。“十一五”以来,我们围绕提高我省高校的学科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实施了“高教强省行动计划”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本专科教育全面实施高校“质量工程”,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内涵发展上来。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省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水平也实现了同样的跨越。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现阶段,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通过促进高校的内涵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如何推动高校的内涵发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2007年5月,我曾就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问题做过题为《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若干问题》的讲话,分析、提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中要处理好的十大关系。从今年起,我省将启动实施“高校内涵提升计划”,将制订一个全面提升高校质量工作总的纲领和凤凰彩票计划表。
  记者: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那么,从全省整体层面上如何布局并引领高等教育提升质量?
  齐涛: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应该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诸因素中,经费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经费投入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前提。没有足够的经费,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研究生培养、教师培养以及科研等都很难保证。我们希望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问题在“十二五”期间能得到较大的改观。
  在继续推进“高教强省行动计划”和高校“质量工程”的基础上,今年我省将启动实施“高校内涵提升计划”,本着“分类指导、特色推进、名校带动”的原则,按照应用基础人才、应用人才、技能人才三个培养方向,采取“政策引导、自我发展、财政扶持”等切实措施,构建并逐步完善具有山东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层次类别清晰、布局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具体的规划是用5~10年凤凰彩票,着力打造3~5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10~15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20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高职高专院校,并以此为引导,促进各类高校科学分类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实现层级类别发展目标指导下的有序竞争发展,更高效地服务与回报社会。
  引导高校分类定位,促进高校分层级类别目标发展是个重要问题,也是提高各类高校整体办学质量的关键。过去高等教育多是一元化模式:一种培养模式,一种学校类型,一样的学科结构,无论是本科学校、专科学校,甚至包括中专学校,都是一个模式,这造成了高等教育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而且,现在有些学校还存在升格思想,追求建立“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其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趋势,大学的特色定位和分层管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的必然要求。每所大学,都应该有各自的定位、各自的社会适应面和各自的发展方向,在适合各自发展的层面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记者:具体到各所高校,如何引导其提升自身质量?
  齐涛:在这方面,我省将继续推进高校“质量工程”和“质量立校行动计划”。包括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校际之间实行学分互认选修课程,推进双专业、双学位教育工作改革,扩大双专业、双学位教育工作试点高校范围等。为此,我们确立了一些工作重点和管理上的抓手,比如我省出台了《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见》、《山东省实施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意见》等文件,同时还将评选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加大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力度,评选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名师等。“十一五”期间这些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十二五”期间我们仍要加强这方面工作。通过这些项目研究和教学改革,引导高校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专业建设、课程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这些软实力的提升上面。
  在上述各项工作中,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关键。首先,要重视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增强大学教师的责任心。其次,要强调高校人才的梯度,在这方面我们实施了“泰山学者”工程,设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启动实施了高校“学科带头人成长计划”以及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等。第三,各高校在重视教学和科研的同时,还要努力给教师创造一个相对自由、开阔的空间,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高层次人才是大学的核心资源,我曾经讲过:“养士,可能更有助于保留大学的根本。”
  同时,为了力促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我省还将继续加强教学评估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目前,我省已配合教育部完成了5年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省32所高校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组的评估,取得了28个优秀、3个良好、1个合格的好成绩。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到目前为止,已评估了60余所院校。同时,对16所高职院校、独立学院也进行了听课检查。今年,我省还将继续开展对12所院校的评估工作。
  记者:我省在高校的专业设置方面有何政策导向?
  齐涛: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关于高等教育的功能,我曾概括为八个字“引领社会,服务社会”。这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高校在专业设置、调整方面也施行了比较灵活的政策,可以说,在服务社会方面我们的高校积极主动,尽心尽力,充分显示了高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今后一段凤凰彩票,为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五大重点带动战略,我省将积极发展工科类、涉海类专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其他各类专业,对就业率低的长线专业将予以调整或改造。同时,我们还将加强高校新上专业的规划论证工作,培育新的专业生长点,建立和完善专业评估制度。
  我认为,无论重点大学、普通大学还是高职学院,引领社会发展都是一项义不容辞的使命。如果高等教育只是服务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那只能算是发挥了一半的功能。高等教育在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不同类型的大学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有区别的,这也是特色定位、分层管理的意义所在。部分大学仍将承担着精英教育的责任,更有部分专业就是培养从事基础研究或文化传承的人才。这类专业难以直接与服务社会挂上钩,而是要与社会长远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挂钩。所以,下一步,要把高校专业设置、调整放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全部需求之中系统地论证与研究,以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