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本报记者 宋洪昌 陈德亭
  “童心悦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在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阅读改变着师生的生活方式,改变着学校的办学方式,也改变着家长们的教育方式。
  改变这一切的,是校长杨世臣。
  春暖花开的时节,在杨世臣那间桌子上摆着书、一排书橱里盛满书的办公室里,记者同他一起畅谈着“书”的话题。
  宋洪昌:刚才一走进学校大门,看到在一个像一本打开的书的石雕上面镌刻着你们学校的校训“读好书,做好人”。这条校训很有特点,不像有些学校的校训那样很“大”、很华丽,而是很实在、很具体。其实,学校的教育目标本质上不就是将孩子教育成为好人吗?不就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人性、善良、尊人、自尊、进取、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好人吗?可以设想,如果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好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杨世臣:我们将校训确定为“读好书,做好人”。“读好书”就是要求每个学生读经典的书,读品位高的书,读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的书。“做好人”,就是要求每个学生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读好书”的目的是为了“做好人”,“做好人”的前提则是“读好书”。
  “读好书”,会极大地促使孩子“做好人”。正如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梅子涵所说:“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我们都想看见一个孩子一步步地走进经典里去,走进优秀。”童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打基础的时期,也是其人生底色最容易改变的时期。我们让孩子们多读书,多读好书,就是要让孩子的精神田园里少长杂草。
  阅读,是为了心灵的宁静;阅读,能让我们拥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书,是最重要的、永放光辉的明灯,是学校集体的精神生活源泉。如果书籍没有成为学生获得精神财富、享受和满足的源泉,那么学生也就不会有其他的精神需要,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贫乏而毫无生气。”我认为,将热爱读书的情感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是学校教育首要的职责和最大的成功。当孩子手捧一本书沉醉不已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也就开始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爱好阅读,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内容。不难想象,一个学生离开学校后,如果厌恶读书的话,那实在是一种悲哀。
  宋洪昌:经常听从国外考察回来的人说起美国等一些国家的人民喜欢读书的事情,譬如,会在地铁里看到有人旁若无人地读书,会看到有人坐在公园里静静地读书。有统计资料显示,以色列人年平均读书量为13册,俄罗斯人年平均读书量为10册,中国人年平均读书量仅为2.7册。
  杨世臣:1.4亿俄罗斯人中,私人藏书就有200亿册,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有的家庭的藏书简直就像一个小型图书馆。他们经常把自己的图书借给邻居、同事和孩子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提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学生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从1995年开始,美国教育部陆续实施“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家庭参与”等措施,并用立法的方式将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立法化。相比之下,我们的国民,包括我们的校长、教师、学生,总体说来阅读量太少。朱永新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一个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他认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
  陈德亭:“用读书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是你对自己作为一个校长的目标定位。读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杨世臣:陶行知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要有很强的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要想用人格魅力凝聚全体教师的力量和智慧,唤醒每位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发挥自己的潜能,校长就必须有丰厚的学识魅力。“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如何才能做到呢?我选择的路径是:热爱读书,乐于读书,善于读书。
  做一个用读书改变生命状态的校长,是我最大的梦想。
  读书是我做校长的根。只有根不朽,校长的专业成长才能得以茁壮,学校发展的枝叶才能繁茂。我喜欢阅读,更热衷于广泛地涉猎。我读教育管理方面的书,也读学科课程类的书,对哲学、政治、经济类的书更是爱不释手。我一直坚持这样的读书观:阅读要与自身的成长、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读出书中的自我,读出问题解决的策略。
  每天晚上写一篇千字文是我的必做功课。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发到自己的博客上与大家碰撞、交流,成为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连续五年来,每年的春节,大年三十和年初一是我放假的日子,从初二开始,我就坐到办公室里静静地读书。
  读书是有力量的,我希望把这种力量更多地传递给学校的每个人。去年寒假中,读肖川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时,我爱不释手。于是,我就从网络上订购了200本,不仅我校教师人手一本,还给教育局和兄弟学校送去40多本。好东西要让大家分享,让同事、朋友都来体验阅读的快乐,这是何等幸福之事。
  我热爱读书,也希望自己的领导班子群体热爱读书。读书成了我们的行政约定,我每月都向大家推荐好书。班子开会,一定要谈读书。书中的精髓不知不觉改变着我们的每一个领导。讲究智慧不蛮干,主动承担不推诿,勇于创新,成为我们的领导作风。
  宋洪昌:刚才我看了一下你书橱里的那些书,发现里面不仅有大量的教育教学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书,还有企业管理方面的,如有关海尔总裁张瑞敏管理理念和实践的《海尔文化》等。我很喜欢读有关张瑞敏管理理念和智慧的书,以及有关通用电气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企业管理的书。我认为,校长应当读些“杂书”,如有关企业管理的。这样,校长能够使自己站得更高一些,能够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也才能够居高临下地来审视自己的学校、自己的管理实践。
  杨世臣:的确如此,我也有同感。2006年5月,我读了《蒙牛内幕》,被牛根生那种对事业的执著和敢想敢做的精神所折服。于是,我为每位教师购买了一本《蒙牛内幕》,并组织了一期学校管理干部谈管理“经”的专题“金茵论坛”。全体干部深受启发。从读书中,我“读”出了许多办学的思路、管理的思路,“读”出了生产力,“读”出了学校的发展、老师的成长、孩子的变化。
  宋洪昌:读书的过程不仅仅是收获知识的过程,还是涵养人性、滋养精神的过程。一个人首先要有人性,要懂得尊重人、宽容人、重视人,懂得生命的高贵。否则,这个人就是个不完整的人,或者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我经常在城市的大街上看到这样的场景:拉病人的救护车鸣笛疾驰,可是前面的车辆就是不紧急避让,开车的人似乎很麻木,似乎不懂得病人早一分钟到医院抢救就会多一分希望,就会少一分痛苦这样简单的道理。这种麻木的背后就是对生命的漠视,就是缺乏人性。我们的教育要让孩子首先懂得“救护车优先”这样的简单道理,要让学生具备人性,具有人道情怀。
  杨世臣: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阅读不单单是求知,而且能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其健全人格。它在一个人精神品格形成过程中的功能是巨大的。
  一首首优美的诗歌,一本本童书,在孩子们的生命中穿越,潜移默化地教会他们尊重、宽容、乐观、负责任……它们将编织出一张美丽的网,呵护着孩子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保持着快乐与自信。我看到,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行为变得优雅起来,他们变得更加自信了,他们更有激情了,他们的良好习惯更多了……
  陈德亭:您推行“童心悦读”,为什么是“悦读”,而不是“阅读”呢?
  杨世臣:我们开展的“童心悦读”,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儿童应该阅读儿童的书,阅读应该是愉悦的。第二,教师也应该阅读儿童的书。这样,教师才能拥有一颗童心,才能拿到通往童年的船票。第三,家长应该阅读儿童的书。这样,才能和孩子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走进孩子的心灵,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开展“童心悦读”实验研究,期望学生从当下的读书中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愉悦,从不喜欢到逐渐喜欢,到最后热爱读书;让学生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享受到在读书中成长的欢欣,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
  让孩子沉醉在书中,学会自我教育,是“悦读”的内涵之一。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打牢智力基础。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谈到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时曾说,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一度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的他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阅读,对于儿童来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阅读使他对事物的看法更精准,阅读使他对生活事件的感知更敏锐,阅读使他对人与自然产生积极的情感。孩子们形成了热爱读书的习惯,也就如同在身上安装上了“发动机”。
  我们的“童心悦读”课程主要包括晨诵、午读和暮省三部分内容。
  晨诵——与黎明共舞。每天早上15分钟的晨诵凤凰彩票里,伴着悠扬的音乐,全校学生诵读校本教材《神奇的窗子》、《用绳子牵着的月亮》、《金茵小学经典古诗词诵读》和《英语晨诵》。这是一个美妙的仪式,一天的学校生活就这样愉快地开始了。
  午读——塑造一个彩色童年。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的20分钟是午读凤凰彩票。我为大家推荐了阶梯性书目。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老师和学生在教室里静静地阅读适合自己的书籍。我倡导师生共读一本书,通过共同学习,相互传递快乐、理解与尊重。想象一下,每天20分钟,每周100分钟,每月就是400分钟,每年就是260多个小时……
  暮省——共同编织有意义的生活。每个周五下午放学时的暮省是一个隆重的仪式,首先是孩子静心反思一周的学校生活:这一周自己做得怎么样。接下来是老师或学生讲经典故事,让孩子们在倾听美好的故事中结束一周的学校生活。最后,师生互相致谢。每一次暮省仪式,师生互相感谢的场面总是让我感动不已。师生的眼里写满真诚,感谢的话语如音乐般动人心弦。孩子们的脸上露出天使般的微笑,彬彬有礼地向老师挥手再见。面对这样的场面,我想,我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除晨诵、午读、暮省外,我们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每周开设两节阅读课,每年举办一届“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节,开办“金苹果”图书超市,开展“读书大王”评选、家长赠书等活动,举行读书演讲比赛、读书手抄报比赛。
  学生最喜欢的还是展现自己创意的“自编书大赛”,他们自编的图书有《水果大世界》、《春联大全》、《齐国人物春秋》、《七彩童年》,有封面,有目录,有精美的插图,还有像模像样的“编后记”。这些是读书节上最畅销的“书籍”。
  陈德亭:听说你经常给老师们买童书。刚才我在老师们的购书申请表上也看到不少儿童书的名字,如《小熊和最好的爸爸》、《蹦蹦和跳跳的故事》、《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为什么要教师们读孩子们的书?
  杨世臣:教师不应该仅仅阅读教育理论和教学方面的书籍,还应该阅读儿童的书。这样,教师才能够拥有一颗童心,才能拿到走向童年的邮票。教师是与儿童打交道的人,有一颗童心才会读懂孩子。我精心挑选了6本童书,给每位老师买了1套。这6本童书分别是《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夏洛的网》、《一百条裙子》、《彼得·潘》、《小王子》和《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是一本最适合老师阅读的童书。我把这本书作为童书阅读的第一步。在共读过程中,老师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但我认为老师们读得还不够深入。在学校的“读书沙龙”里,我对这本书作了专门的解读。书中有一位教师波迪小姐。她把美好的诗歌带给孩子,把最伟大的故事带给孩子,让孩子们感受到一切美好事物的意义。我说,作为老师,我们要向波迪小姐学习,做传播美好事物的人。书中的女生萨哈拉热爱美好的东西,一直为她的愿望努力着,所以才成为一个特别的女生。经过我半个小时的解读,老师们深刻理解了这本书的意义。
  第二天,在老师们的博客里,我就看到了关于《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的思考。老师们的思考明显地比先前深刻了许多。后来,老师们在共读《夏洛的网》时,很容易懂得了要做学生的夏洛,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要为孩子编织出一张张奇妙的网;在共读《彼得·潘》时,老师们认识到,只要我们相信童话,童话就会代代相传;在共读《小王子》时,老师们理解了为什么说教育的核心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需要“驯养”……
  童书,让老师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理解了童心。
  宋洪昌:读书对于教师来说太重要了,而当前教师群体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读书太少。有的新任教师在读大学期间读书就很少,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少有凤凰彩票读书。教师读书少,底子很薄,如何去影响学生?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与读书少有直接关系。只有读书多了,才能够居高临下地来看自己的教育教学。您重视教师的阅读,提出构建“教师阅读生态”,倡导教师走“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之路,促进专业成长。您对教师的阅读有什么要求?“阅读生态”的内涵是什么?
  杨世臣:“先做读书人,再谈教育”,是我对老师们的期望。孩子们爱读书,要以教师的爱读书来激发。如果把教师的专业阅读比作“短板理论”中的木桶,那么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把围成教师“阅读木桶”的木板确定为四大块:童书类阅读、学科类阅读、教育类阅读和综合类阅读。我想引导教师博览群书,走进童心世界,架构学科知识,汲取教育智慧,丰富专业素养,让读书使教师的人生底色变得厚重。作为引领学生成长的人,教师阅读的意义不仅仅是摆脱平庸,还能让自己变得博学和睿智,拥有教育智慧和完整的人格。教师只有具备充足的新鲜“活水”,才能更好地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这“活水”哪里来?教师的“专业阅读”乃活水之源。
  在我们学校,每一类阅读都有相应的定位。例如,童书类阅读——通往童年的船票。教师和学生共读童书,才能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学科类阅读——情智课堂的根基。教师具有丰厚的学科知识,才能拿到走进课堂的入场券。教育类阅读——教育智慧的源泉。教师拥有专业的能力、技巧,才能让教育更具艺术。
  我曾在周前会上给老师们讲过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在同一个部门工作,一个是在公司干了20年的中年人,一个是到公司才2年的年轻人。在公司的人事调整中,那个年轻人得到了提拔。中年人感到很不公平,于是对总经理说:“我有20年的工作经验,而他才来2年,为什么不提拔我?”总经理说:“你是用一年的经验干了20年,而那位年轻人却每年都在积累经验。你说,我应该提拔谁?”我告诉老师们,经验是需要不断总结的。而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方法之一就是拿起手中的笔,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每一天。因此,学校倡导老师们进行三类写作:一是教学案例写作,二是教育叙事写作,三是师生共同写作。这三种形式的教育写作各有不同的特点与作用。它们引导着金茵小学的老师们从各个层面对自身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也优化了日常的教育实践。
  陈德亭:刚才走进校门的时候,正巧看到很多家长往外走,听说他们刚刚参加了学校为他们组织的报告会。我还听说,你甚至把读书延伸到校外,让家长变成了“读书郎”。
  杨世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特别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我认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主张,家长应该成为我们志同道合的教育伙伴。
  “童心悦读”在向家庭的延伸中唤醒了家长沉睡的童心。为了教育孩子,家长们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和交流氛围,在亲子共读中体验共同提升的快乐与幸福。不少家长走进校园,走进教室,与孩子们共同享受读书的幸福;他们回到社区又积极为学习化社区建设做贡献,使我们的“童心悦读”走出了校门,走进了社区,推动了社会文明。这是多么好的影响啊!
  学校开展读书主题家长会,唤醒家长“亲子共读”的欲望。我们还举办“亲子故事会”,邀请家长带着孩子来听故事,让家长学会如何给孩子讲故事。我倡导“故事妈妈”进课堂,让一个“故事妈妈”带动一批“故事妈妈”,美好的故事就会静静地滋润孩子的心灵,家校教育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还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建立家庭图书馆,举行家庭读书征文活动,结合学校每年一度的读书节评选表彰“书香家庭”。读书系列活动逐步使家长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的教育理念走向一致。
(摄影:陈德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