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

本报记者 廉德忠 通讯员 吕庆华
  “以后再也不用因为上学的事情和爸爸妈妈争吵了,再也不担心上不了学了……”在平阴县职业教育中心日前举行的“爱心助学”捐款仪式上,受资助的学生刘涛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
  近年来,平阴县职教中心不断加大对农村贫困学子的帮扶力度,通过设立“爱心助学基金”、发放“准工资”、设置勤工助学岗、推行“导师制”等多种方式,为贫困生的成长筑起了爱心立交桥。
生活困难有“基金”资助
  刘涛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家庭的孩子,哥哥正在上高中,一家四口只能依靠两亩薄田和政府补贴艰难度日。今年3月,为进一步做好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职教中心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组织了“伸出你的手,助学献爱心”捐款活动,仅当天就收到师生捐款9000余元。他们为所捐款项设立了专门账户,由专人保管,根据各班级核定的贫困生对象每月定额发放一定的生活费,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
挣工资上学
  这所学校采取将公司、工厂“搬”进学校的做法,积极利用师资和实训车间等优势资源,与相关企业协商,承揽了部分服装和机器零部件的加工制作,企业按照工作成果付给学校一定费用。学生入校经过短期培训后,即上岗实习,按照企业管理模式,按月领取实训工资。大多数学生都能领取到一定数量的“准工资”,有的一个月能够领取600多元,实现了“挣薪上学”。他们除了每年享受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外,挣的工资既解决了个人吃饭等花销,有的还能贴补家用。这种准企业的管理模式,不但使教学更加贴近企业需求,而且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练就过硬技术,缩短了在校学习和实习就业的距离,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赞许。
周末打工挣钱
  张厚忠是学校汽修专业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一直梦想着将来能到世界知名汽车公司工作,可生活上的困难曾经让他几次产生辍学的念头。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安心学习,不再整天为吃饭发愁,学校每年特意在校内设置了百余个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只需每天做一些打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工作,便可吃到学校免费提供的3顿丰盛可口的饭菜。此外,学校还积极与当地企业联系,让企业尽可能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学生利用休息日到企业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企业支付给学生一定的报酬。通过校企合作,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又能为贫困学生带来一定收入,还能让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一举三得。截至目前,学校已有220人参加了勤工俭学活动。2009级护理班的张博同学现在每个休息日都去当地玛钢厂工作。“除了免费吃一顿饭,一天还能挣50多块钱呢,下星期的生活费又有着落了!”他说。
贫困生个个受关爱
  “这段凤凰彩票学习怎么样?生活上还有哪些困难?”校长张立民扶着张钰的肩膀亲切地问。张钰是热电专业班的一名学生,张校长则是他在校期间的导师。每个月第一周的星期三下午,张校长会推掉手上所有的工作与和他结对子的学生进行谈心。
  像张钰同学一样,职教中心的每位贫困生都拥有自己的导师。学校打破传统的只靠班主任个人的班级管理模式,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让所有教师都成为导师,每位导师选择1~3名家庭贫困学生。导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还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程度的生活资助。从某种意义上讲,导师既是老师又是家长,对所“承包”学生的教育责任是全方位的。
  为保证“零辍学率”,学校还通过学费“缓、减、免”、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社会援助等措施,对贫困生给予帮助,形成以政府资助为主导、公共财政为主体、社会各方参与、多种资助方式并举的资助体系。据悉,2008、2009两年,该校共有430余名学生获得了学费减免,减免金额达37万余元,同时有60余名学生获得了社会资助,资助金额近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