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活化使教学曲径通幽

本报通讯员 吕荣珍 陶云林
  汶源学校建于2007年暑假,是一所隶属莱城区教育局的区直学校。作为一所新建学校,学校怀着“为孩子今后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的愿望,适时地提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理念,并以此指导学校的教育行为,全校师生信心百倍地走在教育生活化的大道上。
  学校以省“十一五”重点课题——“语文教学生活化”核心实验学校为载体,在抓好“识字教学生活化”子课题研究与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各学科的生活化教学,确立了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生活化”、二年级语文“口语交际生活化”、三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同时,其他学科的研究都与生活相结合,确立了“数学与生活”、“音乐与生活”、“美术与生活”、“科学与生活”、“社会与生活”等子课题,学校教学工作曲径通幽。
开发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联系。”学校充分认识和理解了每一门学科都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学做结合,让课程走进生活。一是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尽量使内容与生活接近,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低年级的生活化识字,让学生在生活中识记汉字,在识记汉字的过程中快乐地生活。我们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让家长了解“生活化识字”的理念、特点及做法。之后,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孩子在家识记各种物品的名字,在路上识记路牌、商店名、广告语等,逐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记汉字的意识和习惯,让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二是发挥教材图文并茂的优势,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教材中的信息窗,大多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教师把每一幅图都创设成生活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此情境中完成找信息、提问题、列算式、理解算理等任务。三是从生活中提炼学习内容,把教学渗透在解决生活问题之中。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做了“保护眼睛”、“预防甲流”、“装扮教室”、“我与青草河”等小课题的研究,围绕“生活中处处有课题,我做课题为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开拓外延,实现教学形式生活化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学校总结出可供各学科使用的课堂生活化教学基本流程。
  课前要结合内容,观察生活。课标要求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使他们体会到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对课堂学习产生亲切感。为此,我们根据学科内容,在课前引领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上网搜索、实地走访等形式,去搜集、整理与课堂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素材。
  如数学学科在学习统计时,老师让学生几人一组统计本组同学鞋子号码。课上,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记录的原始数据制作“统计表”。学生既兴奋,又有兴趣,因为这些数据是他们自己从生活中搜集而来的,他们能够体会到原来数学并不高深,就在身边,那么亲切。
  课中要创设情境,体验生活。学校的教育要彻底解放学生。遵循这一理念,学校各学科都能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如语文学科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请学生做一件事:为远方的亲戚朋友推荐一款文具盒;打电话询问对方是否喜欢;到商场去“买”文具盒。这完全是一个仿真的生活化的过程,贯穿了口头描述、推荐物品、自我介绍、电话咨询、购买商品和讨价还价等环节。其间,老师为学生设置的障碍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历练了学生说话的胆量。整堂课上,学生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经历一种生活,自然而然,无拘无束。
  课后要拓展延伸,回归生活。学校认为,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只有拓宽学习渠道,加强实践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老师们并不满足于课堂教学效果,而是更加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数字后,教师让学生回家数数自家有几张床、几个书橱、几部手机、多少本喜欢的书等等;语文课上学习了春天一组课文后,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走近春天”的实践活动;学生在科学课上学习认识了动物标本后,亲手制作动物标本……这些学科的拓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