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力量均衡是最重要的均衡

本报记者 丛文勇
  “这几年教育基础设施投入这么大,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也能和城里的比一比了,现在重点是促进师资力量的提高,以教师的高素质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文登市教育局副局长侯溪萍对记者说,“‘食暖住’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以来,学校基础设施有了显著的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实现了均衡化,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教师素质提升上去。”
  2008年,文登市投入2500万元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食暖住”工程,投资1100万元推进“班班通、堂堂用”工程的实施,并在全市所有学校安装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将城区优质资源辐射到农村,使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与此同时,文登市教育局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城乡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努力打造县域教育一体化新格局。
对口帮扶,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4月6日下午,文登二中伙伴校全体英语教师齐聚一堂。二中孙艳艳老师展示了一节初二英语研讨课。课后,全体英语教师就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导学案的编写展开激烈讨论。像这样的活动,文登市各伙伴校已经开展了400多次,有效地带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2008年,文登市教育局本着“研训一体、学用一致、促进成长”的原则,启动了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以市直学校为辐射源,组织10所市直学校与12所农村中心校挂钩结对,成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优秀师资力量的共享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共享,并出台《关于城乡课改伙伴校评估细则》,实行“捆绑式”的管理与考核。
  每年,市教育局定期组织教研员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帮助教师进一步领会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教研能力,提升基层教研水平。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选派中层以上干部到农村学校挂任学校领导职务指导农村学校提高管理水平,选派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名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引领乡镇学校教师成长。活动开展两年多来,共有100多名优秀教师和中层领导到乡镇学校支教、任职,教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提升乡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
名师引领,全面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不读书,知识越来越贫乏,思考问题越来越肤浅,教学方法越来越陈旧,以这样的素质去教育学生,只会越来越落后。”文登市侯家中学孙竞芳老师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读书会时深有感触地说。读书让更多的教师与朱永新、于永正、窦桂梅、李元昌、李吉林等诸多名师有了“亲密接触”的机会,搭建了教师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学习平台。
  早在2006年,文登市就开始实施“读书富脑”行动计划,掀起了教师读书热潮。2008年,市教育局多方筹措资金,设立了70万元读书专项资金,分两期为全市中小学提供资金支持,专款用于图书购置。至今,该市共向教师赠书1600类、1.8万册,并广泛开展“同读一本书”等主题活动,引领教师把读书作为职业习惯。
  4月12日,文登市优秀班主任远程培训正式拉开帷幕。在此后两个多月的凤凰彩票内,文登市将组织100多名优秀班主任参加教育部2010年春季中小学班主任跨区域远程培训。5月6日,56名来自该市教育局文登各小学的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到北京,参加了与北师大联合举办的文登市小学名师人选高级研修班。与会人员通过理论研讨、案例剖析、名家交流、素质教育活动等多种培训模式,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培养教育科研能力,全面促进自主专业发展。
崇教厚德,打造德能双馨教师队伍
  “教育是有心人的事业,教师必须有爱心,有诚心,有责任心,有感恩心。”文登市教育局刘建舫局长在谈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时候强调说,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他们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创办高质量教育的历史重任,打造一支自强不息、和谐向上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2009年,文登市教育局在全系统深入开展“有爱心,有诚心,有责任心,有感恩心”的“四有心”教育活动。该项活动通过开展主题论坛、举办专题讲座、推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等措施,弘扬高尚师德,厉行师德规范,大力激发教师职业幸福感,全面唱响热爱教育、奉献教育、赞美教育主旋律。此外,文登市坚持在每年暑期举行师德成长报告会,邀请知名教育专家高金英、陶继新等为全市教职工作报告,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幸福感。在此感召下,广大教师把满腔热情倾注到学生身上,爱生如子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2008年冬天,文登市普降大雪,教育局通知学校停课,张家产中学周志波、赵军胜等20多位老师,步行20多华里赶到学校坚持为在校住宿学生辅导,让学生感动不已。第二实验小学隋静丽老师用真情感化孤儿和智障孩子,以爱心唤醒了昏迷一个多月的学生,其事迹随着师德巡回报告团的宣讲在昆嵛山区久久回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今年,文登市启动了以“争创优秀业绩,做人民满意教师;推进优质服务,办人民满意学校”为主题的“双优双满意”活动。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加快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深入实施“七名”(名校、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名学科、名教研组、名教研员)工程,以“学科名师工作室”为平台,以培训及实践研修等方式为抓手,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广大教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