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本报记者 陈德亭 通讯员 王振
  淄博市临淄区梧台镇中心校探索“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为重点,以教师的引导点拨为基础,以达成课堂学习目标为宗旨,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不发问是当今课堂最大的缺憾。课堂因学生的质疑与发问才会更精彩。”王光增校长说,“‘问题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所面临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在该中心校的一节数学课上,记者看到,整个课堂由学生质疑、教师设疑、学生再质疑组成,课堂上学生“围着问题学”,教师“围着问题教”。当学生在问题引领下自主学习时,教师是“局外人”;当学生遇到共性学习问题或困惑时,教师又是“救火员”。
  该校的“问题导学”有三大特征,一是课前强调思疑、生疑,把质疑作为前置预习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带着预习性问题自学教材,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二是课中强调质疑、解疑,指导学生边学习边思考,让他们“有疑就问”;三是课后强调提出有思考空间和延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课余凤凰彩票进一步自主探究。
  在备课时,教师注意用问题“牵引”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思路,使问题“一问而动全身”,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课堂上,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了所学内容,达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会学”只是手段,而“学会”才是课堂的归宿。为此,该校制定了《“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课堂训练,做到分层次,有坡度,拓展学生的思维。课堂总体评价重点突出了六个方面,即:看导学问题设计是否科学、看学生自主学习是否充分、看课堂过程是否面向全体、看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看课堂是否做到“堂堂清”、看教师教学技能是否专业。
 为更好地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运用“问题导学”这一教学模式,该校采取“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二次备课——课后反思”的集体备课程序,加强教材研究,整合集体智慧,发挥个人创造性。在集体备课中,他们不但突出课堂导学问题的设计,还充分关注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力求体现“前导——先学——后教——再练”的教学体系。谈到对课堂问题的设计时,王光增校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问题设计要有梯度,以便让学生能顺着梯子往上爬,不断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在其中,继而愿学、乐学、会学。”
  该校通过开展校本教研,努力做到“两个转变”,即课堂角色的转变和课堂行为的转变。通过开展“同题异构”研讨活动、理想课堂“三课型”练课达标活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研讨活动、课堂教学“问题化”研究活动、“问题导学法”教学能手新秀评比等活动,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问题导学”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探究能力,而且引领了教师的群体性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