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诵典,一路探索一路歌

本报记者 朱年强 通讯员 张玲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曲阜市教育局与共青团曲阜市委联合成立了曲阜市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委员会,启动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探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方式、方法。曲阜市实验小学等学校进行经典诵读的实践和探索表明,经典诵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背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而且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1997年,曲阜市教育局在认真总结经典诵读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为确保诵读工程顺利实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课程机制。
  一是教育局成立“传统文化教育”办公室,负责指导全市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和评价,定期组织专家辅导、师资培训、教学研讨、论文评选、教学设计、诵读比赛、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二是落实课程课时安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地方课程课时安排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活动,从小学一年级起至高中二年级止,共300课时。各乡镇、学校结合乡情、校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灵活安排课时。在活动设计上求活,形式上力求新颖活泼富有吸引力;求实,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实践,引导他们或交流学习心得,或展示富有个性的特长技能,增强自信,激发创新意识;求亲,语言生动活泼,富有亲和力,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求近,力求贴近学生的文化生活实际和家庭、学校、社区的文化资源,便于活动的组织实施。三是先后制定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曲阜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纲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领悟。”并在其“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目的是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全面提高语文素养。2006年7月,曲阜市承担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研究,全市42处学校参加了实验,目前已顺利结题。
  曲阜市将经典诵读纳入全市规划,依据《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纲要(试行)》,汇全市语文教师之精思,集圣城辛勤园丁之智慧,组织编写了《走进圣城 感悟经典》,并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免费发放到全市中小学生手中。该书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学年一册。该书以话题设计学习活动为单元,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综合规划各年级的经典诵读、地域文化、活动体验等内容。每册安排8个单元,每个单元分为导语、哲人语丝、诗词美文、圣城撷英、快乐体验、盘点升级6个板块,每个板块既有纵向设计,也有横向设计。纵向设计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传统文化,横向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拓展多维文化视野,力求使学生经过10个学年的学习,由浅入深地了解传统文化。
  诵读诗文,传承经典。曲阜市探索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三结合”经典诵读活动模式,营造了“课堂内外学经典、家校互动诵经典”的良好氛围。一是经典诵读与学科教学结合。采用“导引——诵读——探究——拓展”模式和“故事引导”、“意境陶醉”、“成功感应”、“诵读变式”等方法,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二是经典诵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利用主题班队会、晨会、课前三分钟等,组织学生诵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写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精神力量。三是经典诵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开展经典诵读的目的、意义、方法,每个学生都制作了经典诵读卡,随身携带,准备一本经典诵读摘记本,随时记录,随时记诵,每天回家复习经典,和家长一齐诵读,营造了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课程文化根植儒家传统。各学校挖掘蕴含在经典中的人文元素,汇编成校本教材,目前,全市各学校编写的教材有120多种。这些富有地方特色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阅读就直抵经典,在生命长河的源头汇集起一座文化的冰山。
  随着经典诵读工程的不断深入,该市又提出了“校校孔子像,班班论语章,处处经典句,园园溢书香”的校园文化整体建设要求,围绕“古、儒、文、雅”,给学校以灵性的文化定位,使莘莘学子漫步在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中,浸润在“坐仰先贤”的人文境界里,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砥砺成才,成为新时代的谦谦君子。“小墙壁,大论语”。梁公林小学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而得名。学校构建了“五墙一廊”的校园文化格局,即论语墙、六艺墙、“五德”主题墙、“读经典,学国学”主题墙、“孝悌”教育主题墙和传统文化长廊,并对每条路、每个班、每个门赋予新的含义,即一门一经典、一路一名人、一班一含义、一物一标牌,如三省门、子渊路、明德班等。“小树林,大阅读”。位于泗河之滨的王庄乡岳村小学的“洙泗杏坛林”意寓诗书传承,桃李满天下。“林”内有青石板读书桌凳45套,可容纳270人,石板桌上写有读书名言,摆放着各类书籍,供学生课余凤凰彩票阅读,开展班际图书交流、生生之间的读书交流活动。“小游戏,大天地”。把传统民间益智、趣味、健体类游戏引入校园,在课间游戏中融入交通安全知识、校规校纪、经典诗文、养成教育等内容。陵城镇驻跸小学“吟诵童谣感召人,学用童谣塑灵魂”,在进行童谣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随时捕捉童谣的影子,创作了值日谣、晨读谣、写字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