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与决策互动 破解软肋绘蓝图

本报记者 管恩武
  《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在拟定中。到2020年,我省要率先实现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人才强省转变的目标,制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题在哪里?在我省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培训班上,与会代表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有益见解。
高等教育:从单一精英教育
走向金字塔结构
  “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思考教育。教育要遵从教育发展规律,同时还要遵从两个规律,即人类社会基本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否则教育的发展就既不能让党和政府满意,也不能让人民满意。”在培训班宣讲时,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的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
  2009年,山东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达到214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7%,2020年山东高等教育毛入学拟达到45%以上。“高等教育现在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目前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定位问题,一个是培养体系问题。”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认为,高校要从过去几乎都按精英教育来定位,走向金字塔结构,最顶端的几所大学是基础型大学,大多数院校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建立起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健全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评估的新机制。
  与会专家提出,美国加州公立学校的规划体系值得借鉴。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加州大学,主要目标在于精英教育;二是加州州立大学,主要是培养本科、硕士生;三是社区学院。这三个层次形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实行同层次竞争、跨层次合作,比如学分互相承认。
  “矫枉不可以过正。现在都在提应用型,但基础研究是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源头。”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欧阳兵提出,省里的《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重点建设3~5所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其他院校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如果这一设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我们回过头来就已经晚了。”他建议增加基础型高校数量。  
职业教育:强化基础能力
畅通上下路径
  与会的职业学校校长们用一个“难”字来形容他们学校招生和就业的现状。“大事求人,小事求人,事事求人,这确是一些职业学校的现状。”教育厅副厅长杨瑛说,“这些年国家和我省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但学生家长未必认同。就中等职业教育而言,要特别强调市级和县级政府的责任,解决‘上边热下边凉’的问题。”
 齐涛认为,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瓶颈,第一,是基础能力比较薄弱,师资、办学条件、实习实训条件上不去。这也造成了职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薄弱,虽然目前就业率高达95%左右,但仅仅是在产业低端情况下的一般就业,报酬待遇以及发展后劲都不足。第二,就是“上下”的路径不够通畅。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必须逐步贯通中职、高职以及专业学位教育之间的通道,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沟通。
  “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必须参与全省的产业规划。”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高明飞认为,职教集团是整合、优化各类资源发展职业教育的好形式,学院牵头组建的山东畜牧兽医职教集团是我省成立的第六个职教集团,仅它的紧密层理事单位,就包括省内外200余家大型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解决了实习实训、师资以及就业等诸多难题。
  我省《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省里以后将只统筹规划发展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职业教育将以市为主统筹规划,到2015年,建成1000个开放式实训基地。我省另一项重要改革试点,就是整合中职对口升高职考试和普通高中升高职考试,对高职教育实行单独考试录取入学,这也是推进分类考试的重要尝试。
基础教育:改革评价
制度建设标准化学校
  与会者认为,我省基础教育稳步发展,不断巩固提高。目前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的课业负担重问题,也包括均衡发展问题,比如解决好校际均衡发展,就能较好地解决择校问题。
  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表示,课业负担重的原因之一,就是只注重升学率。“我们从没有给孩子一个多样化的成才观。许多老师一直在向学生灌输:考上重点大学才成功。其实,学生进入高中教育的底线是教育他们成为合格公民;再次是掌握就业本领,自食其力;最后是对社会作出贡献。”
  齐涛认为,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应重点谋划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深化评价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二是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消除校际发展不均衡现象。
  在学生负担问题上,五莲县实验小学校长韩德胜的看法是:学生日常负担并不重,重在星期天和节假日。也就是说,学生负担的来源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来自学校的压力很大,现今主要来自学生家庭和社会。就此,韩德胜建议增加社区教育公益设施投入,给学生提供更多活动场所。小学组的校长们则建议政府将适合小学生活动的场所免费开放。
  谈到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菏泽一中校长王可正深有感触:“我省提出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个现代化要有一个比较具体的指标或者标准。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欠发达地区教育的现代化,全省教育的现代化就很难率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