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德育工作的探索实践
发布日期:2010-10-12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621次
本报记者 胡乐彪
枣庄市因开创“家长教师让学生大开眼界”的德育生活化育人模式,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素质教育宣传典型”,并进行推广。
而这只是该市构建德育新格局、打造区域德育品牌的一个缩影。类似这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德育亮点枣庄市还有很多,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赞誉。
构建大格局,
整体推进区域德育
“你所在的学校是否明确了德育为首的地位?你校有没有设立德育处或政教处?校园文化建设哪方面最令你满意?你对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2009年初,一项针对全市德育工作者的大调研活动全面展开,共涉及队伍建设、体系构建、校园文化、德育工作特色等30个方面的问题。为此,枣庄市教育局印制了8000多份问卷,先后20余次召开座谈会。
为什么要如此大面积大范围地开展调研工作呢?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张磊说:“之所以如此,我们主要是想梳理一下当前德育工作现状,了解掌握更多真实情况,为统筹规划全市德育工作提供依据。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基本要求》和《中小学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汇编》。《意见》对德育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德育途径、队伍建设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作为全市德育工作的宏观目标;《基本要求》既有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实施细则,又对高中、初中和小学三个学段和各年级的德育工作明确了要求,再加上小学生在校一日、一周常规,以及初中、高中学生在校一周常规,就构成了全市德育工作的中观目标;《汇编》集中了69个中小学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为中小学开展德育活动提供基本方式、方法和组织活动的基本模式,称得上全市德育工作的微观目标。”
记者看到,《中小学德育工作基本要求》和《中小学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汇编》不仅分学段、分年级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细化了德育活动的最低标准,让学校德育工作更具操作性。
谈到今后枣庄市在整体推进区域化德育工作的安排部署时,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韩建超说:“我们在搭起全市德育大格局的框架后,将按照‘农村学校抓校园文化建设,城市学校抓德育品牌建设,队伍提升抓德育讲堂,德育活动抓标准化建设,德育亮点抓课题性研究,德育资源整合抓网上家长学校,师德建设抓引导’的工作思路,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努力打造具有枣庄地方特色的区域德育。”
文化引领,
促德育内涵发展
穿行在广袤的鲁南大地上,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记者发现,最美的地方便是学校,比如邹坞中心学校,亭台、楼榭、雕像、花木遥相呼应;草、灌(乔)木布局合理,立体交叉;花坛中繁花似锦,万紫千红,清香四溢。
然而,让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枣庄中小学浓浓的文化氛围,它就像一杯葡萄酒,吸引着你慢慢品味。文化路小学布置了德育故事系列、古诗词系列、养成教育系列等六系列、八类内容的800余块匾牌,使整个校园形成了立体交叉的文化景观,达到了“每面墙壁会说话,一草一木都育人”的教育效果。
从2003年开始,枣庄市通过校园容貌工程、校园景观十佳评选、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改变了中小学校以前那种脏、乱、差的现象,改善了育人环境。他们通过每年一次的现场会,以“科技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生态校园、和谐校园”五美校园为抓手,创建了一所所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融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校园,缩小了城乡学校环境的差距,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为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层次,2008年,该市又启动了环境育人星级学校创建工作,分一至五星级5个等级为学校颁牌命名。
“一所农村学校,校园里竟找不到一个垃圾桶。”相信很多人听了这话都会颇感惊异。然而,走在枣庄七中的校园里,真的很难见到哪怕一小片废纸或是其他被随意丢弃的东西,校园的整体卫生状况不禁让人竖起大拇指。这是该校撤掉校园内全部垃圾桶,实施精细化管理带来的结果。将捡拾到的垃圾先装袋,等满了后再投进垃圾池,现已成为该校师生的习惯。
在注重营造校园文化物质层面的同时,枣庄市更加重视和加强“一训三风和校园标志”建设,用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引领师生成长。
因造车鼻祖奚仲而得名的奚仲中学,为让学生汲取奚仲的创新精神,引进了校园文化视觉识别系统,为学校每条道路、每座楼宇和每处景观都取了个新雅的名字。同时,他们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班级取名。现在,该校每个班级都有两个名字,除XX年级X班外,还有如“乐学班”、“才渊阁”、“腾飞站台”、“快乐学吧”等特色名字。这些使班级精神文化得以彰显,以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着学生。
一校一品,
打造特色德育
从集合到解散,学生们个个昂首阔步、神采飞扬,行进中听不到吵闹声;课间操现场没有教师指挥,学生会根据不同的音乐提示做动作,而且整齐划一,横竖成线。面对枣师附小2000余人的课间操,记者禁不住啧啧称奇。这项被命名为“信号化的课间操”,是“一校一品”建设的一个个案。
近年来,附小将“信号化的课间操”作为帮助学生树立规范意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品牌工程来打造,使课间操成为训练军事化、音乐指挥化、做操韵律化、管理学生自主化的“亮丽风景”。
提起这样的德育特色,市教育局思政科科长徐民伟也是如数家珍:十五中的“德育生活化”、立新小学的“家长上讲台”、文化路小学的“丝雨”志愿者行动、十六中的“学生社团活动”、滕州实小的“假日小分队”……目前,有些学校已将特色发展成为品牌,有些学校正在形成特色,还有一些学校正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一校一品”是枣庄在对学校办学历史经验的提炼与升华、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定向培植,推出有自己个性的品牌,打造鲜明地方特色区域德育的一个步骤。
为此,该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德育工作“一校一品”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区域整体推进的过程中,围绕“建项目、创特色、树品牌”分步推进“一校一品”建设,不断培育特色生长点,使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
建设路小学的“雷锋精神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很扎实。他们为每个班级的学生准备了8张优点储蓄卡,包括尊师爱幼卡、孝敬老人卡、助人为乐卡、团结他人卡等,学生在哪方面表现突出,便会得到一张相应的奖励卡。这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过程。
时下,枣庄各区(市)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滕州市的“人文教育”、薛城区的“五美校园”、市中区的“丝雨”行动、峄城区的“德育导师制”等,很好地促进了区域德育格局的形成。
家校结合,
搭建育人大课堂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为此,枣庄市积极开发学生家长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
“听阿姨讲完安全教育课后,我知道了在遇到煤气中毒、触电、骨折等情况时,应该怎样自救。”枣庄十五中学生刘宁深有感触地说,学校将有一技之长的家长请上讲台为他们“讲课”,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贴近他们的生活,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立新小学的“家长上讲台”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校长李敬介绍说,他们先后共邀请300余名来自新闻、环保、交警、饮食、银行、卫生、科技等行业的学生家长给学生“上课”,拉近了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距离,搭起了互动的桥梁。
此外,该市还将育人的“触角”延伸到社会。今年4月份,“枣庄市家长网上学校”顺利开通。这个设有“父母课堂”、“专家在线”、“德育天地”、“家教百花园”、“品牌活动”等栏目的网校,通过各种有线无线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广大家长搭建起快捷的网上教育服务平台,提供有效、适时、互动的家庭教育宣传、培训、交流和指导。
与此同时,班级博客、电话交流沟通、家校联系卡和家长委员会等方式,也加大了家校联系的力度,提高了家庭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起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在枣庄市,家校共同育人的渠道已经畅通,并且形成了最佳合力。
“六百”系列工程,
让学生受用终身
“自从‘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以来,各科教师转换角色,都变成了班主任。”峄城区实验小学校长孔祥群说,“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运行,让教师、学生大有收获。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学业指导与成长指导同步的一体化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是一种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导师”兼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学生生活上的长辈。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他们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困惑,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实现了从“学业导师”到“成长导师”的转变。如桃花小学的导师有意让学生在家长和导师之间传递没有封口的信件,书信内容多是对学生的欣赏和激励,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导师、家长对自己点滴进步的肯定和赞扬……
“‘学生成长导师制’对教师、学生来说是双赢的。”峄城区教育局副局长潘法涛对记者说。为确保“学生成长导师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他们还开展了百名优秀导师评选、百名优秀受导学生评选、百篇优秀导师案例评选、百个育人子课题研究、百场导师制工作报告会、百个导师制工作优秀家庭评选的“六百”系列工程,让每一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让每一名学生都因此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德育生活化,
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枣庄市的德育工作者达成了共识——德育是长期教育的积淀,离不开生活;只有将德育融入生活中,实现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响亮地提出了“德育生活化”口号,并围绕这一理念,努力把养成教育寓于丰富多彩、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中。
市中区文化路小学实施的“丝雨”行动,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这项先由学校发起的活动,渐渐走出校门,辐射到全区教育系统,最后延伸至社会,升级为“丝雨”志愿者服务,并已成为市中区委、区政府“传播文明、奉献爱心”的有效载体。在市中区,随处都可以看到志愿者们活动的身影。他们有的制止不文明的行为,有的向市民讲述“丝雨”的内涵……目前,“丝雨”行动已发展志愿者90000余人,成立各类志愿者队伍约300支,开展志愿行动5000余次,其主力也由学生转变为各层次市民,逐步成为枣庄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和品牌。
该市还将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并规范细化有关要求,引导学校挖掘利用当地丰富的德育资源,为青少年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拓展和强化养成教育新途径。如滕州市利用“北辛文化遗址”、“汉化石馆”、“墨子纪念馆”,台儿庄区利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薛城区利用“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建立了德育基地。峄城区实小开展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立新小学开展的“歌声伴我度童年”等,都使养成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深化和扩展。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完善德育特色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督促引领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提升办学品牌。届时,特色鲜明、品位高雅、文化内涵丰富的学校会越来越多,德育工作水平会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韩建超主任为枣庄的德育发展勾画了这样的蓝图。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