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县“特色教学”研究有特色

  本报讯(记者 张庆亮)“送课下乡”是很多地方的常态,而临朐县却出现了“送课进城”的喜人现象。引发这种现象的,是该县开展的贴近教学实际的“特色教学”研究。
  临朐县教研室从肯定教师的发展能力入手,启动“特色教学”研究工程,带领教师走富有个性化的成长之路。研究首先从10所乡镇中小学开始,以“双向选择”方式,由十几位教学有特点的教师和300多位有意愿的教师组成研究团队,重点开展特色教师公开课、特色教师定期作报告、教研室人员组织大面积交流研讨等活动。
  承认每位教师的“亮点”,帮助教师谋发展之路、想成功之策,为教师提供成长平台,发展亮点、形成特色,以特色教师影响其他教师和单位,以特色教学单位影响其他学校。为解决教研室、学校、教师之间容易形成“三张皮”的问题,实行“三级研讨”,教研员之间、教研员与管理人员之间、教研员与实践教师之间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研讨,形成多元的深度对话研究机制,突破了传统教研机制远离实践,不受基层校长、教师欢迎的尴尬处境。五井镇五井小学的程雪老师说:“县教研室的3位老师使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幸福。”
  “特色教学”注重让教师自我归纳,形成属于自己的“概念化”成果,在由外而内的不断肯定与支持中建立研究信念。县教研室搭建多元化研究平台,使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实现了“移情”和“忘怀”,摈弃了功利、私我与形式主义。
  全程听课活动实现了教师教学的初步定型,如语文主题集结教学、语文批注阅读教学、小学英语简笔画辅助教学、“三小”数学教学。当堂教研活动促进了定型,改变了以往教研员听课全体相关科目教师齐上阵、大呼隆的做法,课堂即时研讨提建议增强了自觉反思调控课堂教学的意识。一课多讲活动促进了自我认定。三学段多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保证了联动研讨、相互借鉴,有十几位教师的特色课已经展示上百次。
  一般的教师培训,专家报告高瞻远瞩、名师示范精彩纷呈,但却往往让普通教师望而却步,而校内的同伴互助也难免陷入“萝卜炖萝卜”的低层次循环研讨。而在临朐县,已经形成了后生可畏的“研究生态圈”现象。毕业刚两年的女老师郝志坤,凭着小问号、小工兵、小先生的“三小”教学法,已经成了全县第一批特色教师。尽管每名教师的成长轨迹不同,但他们都处在一个具有教学研究氛围的生态环境圈里。
  沂山镇蒋峪初中语文教师石金彦的“语文主题集结”教学模式,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认可。他又结合自己的教学对这一模式进行迁移改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侯忠彦小学语文品诵教学”、“白兴玲初中语文批注教学”、“王萍语文辐射阅读教学”,将全县语文教学推向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多元化发展空间。学科间的合作更令人惊喜,语文教学改革启迪了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改革思路,马兴山老师的“初中历史模块教学”、吕学良老师的“初中物理捆绑式教学”、胡翠美老师的“数学整体化规律教学”等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