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济南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陈东生
  历经18次修改、收集意见共2500多条的《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了。这是我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山东全面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一件大事。《纲要》的颁布,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跨越,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纲要》,是济南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作为省会城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省委、省政府对济南的要求。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张建国市长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未来十年,是济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阶段。“十二五”期间,全市人均GDP将突破10000美元,城镇化率将达到70%以上,内需消费拉动、创新驱动和现代服务业带动将成为保持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人口城市化素养亟需提升,广大群众对改善公共服务特别是优质教育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
  面对新时期、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我市提出,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城市,进入全国人力资源强市行列。其主要标志是: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新体系,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建成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教育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标准、完备的监测体系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届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将达到9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60%,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教育的选择性和特色更加彰显,形成与省会城市定位相匹配,具有时代特色、齐鲁韵致、泉城风格的教育新格局。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目前,我市已初步完成《济南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济南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编制。这两个文件以提升内涵、突出特色、促进公平为主线,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均衡发展、促进公平,创新发展、注重质量,优质发展、服务社会的主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并制定落实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省会教育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在发展任务上,我市提出“六个推进、四个提高”:
  ——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到2020年,全市公办和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均占幼儿园总数、在园幼儿总数的80%以上。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到2015年,率先在县(市、区)内实现均衡发展,2020年,全市区域内校际生均教育资源、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大体相当、各有特色。
  ——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学习的机会。
  ——推进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围绕济南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构建独具省会特色的“济南大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继续教育社会化发展,到2020年,基本完成社区“网上课堂”和“十分钟学习圈”建设。
  ——推进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优质化发展。
  在推进各类教育科学发展的同时,着力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在教育改革和创新方面,我市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六大创新”,着力在教育公共服务机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校制度、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先行试点、逐步推开。通过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增强教育活力,实现教育事业跨越发展。
  在配套措施上,我市将抓住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组织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学前教育惠民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强化工程、学习型城市推进工程、济南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工程等一批教育重点工程。
  在保障措施上,提出“三项保障”。一是加强和改进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教育“三个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确保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0%以上,并保持稳定增长。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三是强化教育法治与监督,推进依法治教,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国家、省教育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比较完善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