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提供有德性的教育

本报记者 宋洪昌
  如同他做人的理念,潍坊四中校长韩忠玉的教育理念中常常会闪现几个熟悉的字眼,诸如“诚信”、“善良”、“尊重”、“感恩”、“宽容”。在他看来,这些既是学校必须教给学生的重要品质,也是教育必须永远载入其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容,是使教育显现“德性”的重要元素。学校教育如何体现这些观念?如何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心中仍然对这些观念和原则有一份坚守?围绕这个话题,记者与韩忠玉进行了对话。
  宋洪昌:有句话很精辟,意思大致是这样的:什么是教育?就是学生在走出校门几年乃至几十年之后,其他的都淡忘了,而仍然留在心中的那些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学生从学校里学到的,一生中始终坚守的那些信念、原则和道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教育应该教给学生什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做人、做事的原则,从教育价值观的层面讲,就是要向学生传达社会核心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当然应当是普世的,是恒久的,譬如善良、人性、尊重、诚信、公平、正义等。这些价值观念构成了人的德性DNA,是一个人“成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基。可以说,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让学生们在走出校门的时候,心中对这些观念有了无可动摇的坚守,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是成功的教育,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就是真正做了应该做的事情。
  韩忠玉:的确,人们常把学校比作孩子们的第二摇篮,就是希望通过学校的十几年培养,能让一个个懵懂无知的顽童成长为德才兼备、有志有技的青年。可以说,在当今终身学习的社会,学校教育阶段仍是每个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这就要求学校引领孩子们形成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价值体系。说到底,教育的根本问题还是一个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在价值观培养中,“信”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信而信人。”信“心”先信人,缺乏信任,缺乏诚信,也就是缺乏纯真;缺乏纯真,则潜能不显。用联系的观点看,不信难以养德,无德之人,行而不远。唯有养德方能筑牢生命的根基。莎士比亚说过:“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德莱塞说:“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所谓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都要有责任感。有的学生没做作业,就抄袭他人的,或者对老师撒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不用功,但又怕考不好而被家长和老师批评,就作弊。这样的学生怎么能称得上诚实的学生呢?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商家是靠坑骗、欺诈消费者而誉满天下的,也没有一个人是靠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弄虚作假而成为学富五车的大学者的。我们告诉学生:“没有一个人能通过考试作弊而成为学业优秀的学子。要做一名好学生,必须先学会做人。诚信是为人之根本。”学校加强诚信教育,如平日考试,我们倡导“无人监考”,目的就是要教育学生明白诚信做人做事的重要性。
  宋洪昌:我听说您不仅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还常常教导学生要善良,做个好人。我曾经在一所高中学校的校园里看到一个语录牌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做个好人。”这句话写得太好了。这句话很朴实,但是细细琢磨,感到校长将这句话写在牌子上,立在校园里,其用心很是良苦,也由此足以看出校长教育学生的原则。什么是好人?我的理解是,首先要善良,能够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不损人,不为恶,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做事有良知。
  韩忠玉:是的,《庄子》有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说,先从自身着手修德,他的德才纯真。含德深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婴儿,以至于“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如此看来,有德才的好人是不吃亏的。“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善者无畏,仁者无敌,孝者无怨。”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积淀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思想精华。古为今用,不仅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民族自信心。善良和孝悌,是道德的底线,也是个人和家庭能否恒久发展的必要前提。善良的人不仅帮助了别人,还收获了自己的好心情。人在心情好的情况下学习或干任何事情,效率也会高。与人为善,可以让自己得到别人的尊重,为自己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生态”,营造愉悦学习和生活“软环境”。
  宋洪昌:我到过许许多多的学校,看到校园的墙壁上或者教学楼的走廊里悬挂着这样那样的语录或者宣传画,但是很少看到有关提醒和教育学生首先要做个善良的人的语录。我想,我们为什么不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雷沙修女那段教孩子们讲良心、做善事的精彩话语悬挂起来,让孩子们记在心里,永远地记在心里?她说:“孩子,你听我说:如果守规矩、讲良心、有道德会让你吃亏,会使你蒙受损失、遭受打击,那不是你错了,而一定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但不管怎样,你要守规矩、讲良心、有道德。如果你做善事,不一定会有善报,或许有人会说你虚情假意,说你别有用心,但不管怎样,你要做善事……破坏比建设容易得多,也许你多年的努力建设不起你的大厦,一朝的破坏却让你声名远扬,但你仍要建设……”我们一直以来强调“德育为首”。如何体现“为首”?首先要教育学生做个好人,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做善良的人。
  韩忠玉:“尽可能地帮助他人,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我们学校倡导的交际原则。我们教育学生每天为别人做一件让其感觉到快乐的事。当我们有能力让别人感觉到高兴的时候,自己也会感觉到,施比受能带给自己更多的快乐。我们力求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你不喜欢的人,他也一定不喜欢你;你要喜欢别人,别人自然会喜欢上你;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
  宋洪昌:将学生教育成“人”,就要教育学生有人性。有人性才能是个人。一个人有了人性,才会意识到生命个体的高贵,从而敬重生命、珍惜生命;既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他人的生命。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生命的高贵,从而也懂得他人生命的高贵。一个具有浓厚人本意识的人,自然会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人文关怀对于他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释放和表达。在这个人眼里,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他不会仅仅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更不会因为保护自己的存在而轻视甚至藐视他人的存在,也不会因为享受自己的权利而侵犯他人的权利。我经常在城市的大街上看到这样的场景:拉病人的救护车鸣笛急驶,可是前面的车辆就是不紧急避让,开车的人似乎很麻木,似乎不懂得病人早一分钟到医院就会多一分希望、少一分痛苦这样简单的道理。这种麻木的背后就是对生命的漠视,就是缺乏人性。我们的教育要让孩子首先懂得“救护车优先”这样的简单道理,要首先让学生具备人性,具有人道情怀。
    韩忠玉:您说得太好了,我深有同感。我在我们学校的育人目标中就鲜明地提出“要培养具有自强精神、科学态度、人文情怀、淑女风范、绅士风度、国际视野、世界胸怀、领袖气质的学生”。其中对“人文情怀”的解读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及万物的生命;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的人格及万物共生的权利。
  人道情怀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我们主张以德树人,但是我们不能离开人性谈道德,脱离了人性的道德说教于事无补。我们所进行的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挫折教育都是基于原始人性的一种教育升级。其实,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生命观。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内涵更丰富,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是很重要的教育课题。
  因此,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事做起,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学生们学会了人性的关怀:有的教室里,学生们自发给课间不能回办公室休息的老师准备了水杯;当有教师来班级听课的时候,学生们也给听课老师准备了“温情一杯水”。学生们在“服务”的同时,不仅收获了能力,也学会了如何让自己的行为处事充满“人性的情怀”。
  我们终于欣喜地看到,当学生对别人造成伤害的时候,当学生面对别人对自己的权益造成“侵害”的时候,当学生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和压力的时候,当学生面对来自家长和老师等各方面指责的时候,他们多了一份体谅,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真诚相待。他们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宽容与忍让,学会了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宋洪昌:您很看重一个人的感恩情怀。您认为,没有感恩的心态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缺憾。我也有同感。对每个人来说,感恩既是一种品行,也是一种心态,一种对待生活、对待自然、对待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品性的“品质”,也决定着其生活的态度、生活的品位。美国有感恩节,它让人们在享受节日快乐的同时,也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强化着人们的感恩“情结”。无论对于我们成人还是孩子来说,“感恩”依然是需要好好写的两个字。
  韩忠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有一颗感恩的宁静心灵,同时重诺守信,乐于助人,就会成为备受欢迎的人。不管是在求学的道路上还是将来创业,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当一个人学会了尊重别人时,他才会更加尊重自己、帮助别人,成为一个是非分明、襟怀坦荡、品行高尚的人。“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是洛克的话。懂得感恩是一种大爱,感恩的内涵是对他人的尊重。学会了感恩,心中就有了道德标杆。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缺少感恩的情怀,缺少感恩的心态,会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遗憾。感恩也是一种后天教育,感恩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孩子学会感恩,也是我们的任务。
  在我们学校的高三成人宣誓仪式上,学生们对自己的父母说:“亲爱的父母,我已经长大了,谢谢你们给了我生命,我一定会回报你们……”听着孩子的心里话,许多家长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母亲节那天,一位母亲收到了孩子从学校寄回的家书。看到“海可枯,石可烂,母亲的爱永不变。女儿坚信:女儿无法改变你们辛酸的过去,但女儿一定可以改变你们的将来”,这位母亲感动地说:“孩子长大了。”
  当老师在教师节那天收到学生贺卡的时候,当老师们在教师节庆祝活动现场接受来自一个又一个孩子深情拥抱的时候,老师们已经忘掉了过去所有的辛酸与不快乐。老师们突然发现,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了,自己被幸福包围着……
  宋洪昌:如今,“幸福”是一个关注度很高的词汇。人们期盼幸福,也在思考什么是幸福。教育要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要交给学生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什么是幸福?幸福从哪里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和解读。我认为,幸福首先来自于心态,或者说是一种心态。“幸福是一种感觉”的含义也就在其中吧!一个心中阴天总比艳阳天多的人,幸福的日子肯定比艳阳天总是比阴天多的人少。说到底,幸福就是一种心情,心态就决定了心情。乐观、豁达的人幸福指数肯定高。所以,教学生学会乐观,具有一种乐观的心态,也是为学生的人生幸福负责。从认识您开始,我就感觉到您有一种很好的心态。我还听说,您很注意引导教师和学生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
  韩忠玉:“幸福是一种心态。”这话说得好。财富、情感、健康、理想,这些都是幸福的构成元素。实现幸福的最大化就是实现财富、情感、健康、理想的均衡统一。美好的情感是人生幸福的快乐之源,我们用美的情感浇灌孩子的心田;健康的心态与体魄是创造幸福、感受幸福的保障,我们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与强健的体魄;理想是幸福的最大外延,我们以爱为圆心,让理想的半径无限延伸,规划好孩子的幸福人生,让知识、健康、乐观、理想永远与教育相伴。这就是潍坊四中的人文情怀。
  感悟幸福,学会乐观,一个简便的方法就是停止抱怨,停止抱怨之后就是快乐。人总是喜欢和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人在一起,一个懂得宽容的人总会带给人以快乐。宽容也是一门学问,真正的宽容,不仅宽容“他人的错误”,而且容忍“自己的苦难”。苦难、无聊和不幸原本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东西,就像生活中不可缺少充实、快乐、幸福一样。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我们才会笑对坎坷与磨难,成为一个乐观、幸福的人。把痛苦带给别人的人,他的力量是传染;把笑声带给别人的人,他的魅力是感染。能够把笑声带给别人的人,心中会充满善良和智慧。
  工作并不都是轻松的,老师也并非圣人。但我们的价值取向是,让老师幸福地生活,让老师快乐地工作,让学生幸福地成长,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人往高处走。一个教师可以辞职,但频繁地变换工作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如果你没有勇气选择工作本身,你一定要选择自己的工作态度。我特别希望看到我们的老师都是在幸福地生活着。
  有人说,“生”字就是地平线上的一头“牛”,生来就有很多我们不能控制的因素。任何人都不得不做一些令人厌烦的工作。如果我们再不改变自己的心态,就是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
  对于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我是这样想的:快乐,只是一种生存状态。我们只能够活在今天,我们只能够活在现在。如果你现在不快乐,将来你也一定不快乐;如果你一个人的时候不会自得其乐,即使别人跟你一起,你一样不快乐;如果你学习不快乐,就算你将来工作,你也不会快乐。
  不是学生不能拥有快乐,而是没有去体会快乐。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习真正的快乐在哪里?它来自于学习过程,它来自于通过刻苦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喜悦。
  学习真正的负担是什么?这种负担并不是学习本身,而是自己不情愿学习的心态,是自己不情愿完成的学习任务。当一个学生苦思冥想解出一道题的时候,当他百般思量写出一篇自鸣得意的作文的时候,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对答如流的时候,学生一定是快乐的。感受学习本身的快乐是给学习者最大的奖赏,感受学习本身的快乐是学习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
  爱迪生几乎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18个小时,在那里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以为苦,他很快乐。他说:“我一生从未做过一天工作,我每天都其乐无穷。”就是这个从未进过学校的人,这个报童出身的人,视工作为快乐,发明了灯泡、电话等一千多个专利产品,改变了世人的生活。
  我经常对老师和学生们说这样的话:“我的心态亲切,因为我喜欢我的工作;我总撒播快乐,因为没有人会拒绝快乐;我肯轻声细语,因为这是我专业的服务;我常关心别人,因为我懂得照顾自己;我很乐意助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我总原谅别人,因为没有人不会犯错。”这就是乐观健康的心态,这就是幸福。
  宋洪昌:跟你们学校的学生和老师聊起来,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你的人格魅力,大家谈得最多的是你的教育智慧,还有你的宽厚,你对他人的欣赏。你的这种人格魅力或者说是工作风格想必也是你的工作习惯?
  韩忠玉:学生和老师认可我,我很感谢。渴望赏识是人性的特点,这个特点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如果在数学老师那里得不到赏识,他就会爱上他的英语老师。如果他在英语老师那里找不到赏识的感觉,他会喜欢上语文老师……如果学生在整个学校都找不到赏识,他就会选择逃学。体现在成人身上就是,如果太太买了一件新衣服后在丈夫那里得不到赏识,那么,她以后就会到外面去穿给别的男人看。赏识不是“做人”的技术或者技巧,赏识是一种感恩的胸怀。一个缺乏赏识意识的人是一个审美不健全的人,也是一个工作有缺陷的人;一种缺失了赏识的教育同样是不健全不完美的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懂得赞美学生,要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赞美学生,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
  莎士比亚曾说:“赞美是照耀我们心灵的阳光,没有它,我们的心灵就无法成长。”用欣赏的眼光去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然后真诚而不是虚伪地加以肯定赞美,这不仅是一门教学的艺术,更是一个教育者应有的情怀,是一种包含人文情怀的有德性的教育。
(摄影:郝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