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教育一体发展见实效

本报记者 魏海政 宋全政
  近日,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刘霞老师干了一件该区成立近20年来教育行业少有的“新鲜事”:当真正拿到前几年一直为调回城区工作而颇费周折的调令时,刘老师又反悔了。她决定退回调令,继续留在农村学校崮山中学工作。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实施“五统一”工程
农村教师退回“进城令”
  “我家住在城区,前几年来学校上班最头疼的就是交通问题,每天都要起个大早,走好长凤凰彩票去赶过路的农村客车上班,上下班在路上的凤凰彩票就将近两个小时,有时候还要中途倒车,很不方便,每天光乘车费就要10块钱。”说起原来想调回城区的初衷,刘老师深有感触。该区像她这样住在城区而在农村学校上班的老师不在少数。“近两年学校有了班车,从家门口坐上车就直奔学校,每月还有150元午餐补助。学校的硬件设施、工资待遇等都和城区一模一样,我觉得在农村学校反而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又舍不得离开这所工作多年的学校了。”
  像刘老师这样退回“进城令”、不再着急进城的现象,只是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在5年前,该区城乡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距,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尤为突出。“2006年,开发区工委、管委下决心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管理体制,用3到4年的凤凰彩票,集中精力和资金,区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区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该区教育局局长赵冰说,“近5年,区财政投入6.1亿元,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城乡教育‘五统一’工程,实现了城乡学校建设统一投入、教育经费统一拨付、教师待遇统一标准、教职员工统一管理、师资力量统一调配,建立了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5年来,该区新增校舍面积是原有的3倍多,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多功能厅、餐厅21栋,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新建塑胶操场10个,让所有学校拥有了塑胶操场,新建多媒体教室370多个,实现了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的要求。
  2008年,该区又将城乡学校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对全区学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整合后的所有学校全部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建设标准。赵冰说,2011年,该区将投入2000万元,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为所有学校配备探究实验室和电子听课室,深入推进探究式教学,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管理体制
有限财力舍得投在教育上
  2008年,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针对原来乡镇财力紧张、对教育优先发展重视不够、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把农村学校全部收归区直管理,一举打破了原来的城乡教育二元管理体制。赵冰说,这一举措不仅保证了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全部解决了原来乡镇拖欠的教师取暖、养老、住房等地方政策性补助近430万元,大大改善了教师待遇和工作环境,还“解放”了校长。崮山中学校长苗延亮对这一改革举措感触颇深:“以前校长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到处‘化缘’,争取办学经费,很难把精力集中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学校收归区直管理后,不但基本办学经费有保障,就连采暖费、安保投入、交通补助、午餐补助等,也全部由教育局统一拨付,校长终于能够腾出精力来专心抓教育教学了。”
  目前,该区城乡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达到1299.59元,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达到1018.38元,远超出省定标准,教育投入力度、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就学环境均步入全省先进行列,城乡教育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事实上,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并非财力特别雄厚的地区。在财政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他们为何在教育上能有如此大的投入?“关键是开发区工委、管委真正重视教育事业,舍得把有限的财力花在教育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和均衡发展。”赵冰说。近年来,该区大量压缩城市建设投入比重,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规模,把2007年作为全区“教育建设年”,2008年作为“教育管理年”,2009年作为“教育质量年”,每年投入1亿元左右,加强学校基础建设,全面改善了城乡学校软硬件办学环境。
  泊于中学是该区最为偏远的农村学校,校长张宗平告诉记者,2006年区工委、管委领导班子成员都包了学校,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张建军包了泊于中学这所四处透风、几乎没什么现代化设施的平房学校。两年间,区财政投入1000多万元,建起了教学楼、塑胶操场,改造了餐厅,配备了和城区学校同样标准的教学设备,全面改善了教学条件。到2008年,泊于中学已经和城区学校没什么两样了。
提供优质公平教育环境
促进外来学生和谐融入
  “邹毛平:贝卡尔特(威海)钢帘线有限公司员工,2007年从新疆举家迁入威海,从事设备清洗工作,工作勤恳,业绩优良。三胞胎邹峥、邹嵘、邹凯均转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苑学校就读,进步很快,去年‘六一’期间还获得了爱心助学金……”这是记者在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苑学校文化长廊中看到的内容。该板块的主题为“我为父母骄傲——学生家长及所在企业风采展”。赵冰告诉记者,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较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全区学生的40%以上,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平等优质的教育,也是该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
  2005年,该区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周边20个自然村农民子女就学问题,建立了九年一贯制学校西苑学校。学校于2008年通过山东省规范化学校验收。校长陈红梅说,该校外来学生达到60%以上,分别来自全国22个省份的300多个县市。面对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行为习惯千差万别、家庭教育缺失及自闭自卑心理严重的现实情况,该校确立了“促进外来学生和谐融入”的办学思路,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学校还针对大多数外来务工家长流水作业、缺乏家校沟通的实际情况,把流动家长学校办到了企业和社区,编印了《彩虹桥》家长学习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和对家庭教育的辅导。贝卡尔特(威海)钢帘线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茵说:“只有孩子进步了,家长才能安心工作。流动家长学校不仅促进了家校沟通,还为企业用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支持,真是一举两得。”
  赵冰说,自2008年起,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再指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完全实施划片招生和就近入学,对外来学生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还减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书本费。该区推动学校和社会举办了“校园妈妈”、“社会妈妈”结对助学的“春风行动”,“青春助力——共青团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志愿者服务行动”,建立了“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提供留守儿童图书阅览、游戏、健身、网上绿色阅读、心理健康辅导等服务,促进外来学生健康成长。该区还投资80多万元,在外来学生相对较为集中的凤林学校建立了威海第一个生命安全教育基地,联合海警培训基地、交警支队、消防大队等单位,开展交通消防安全、防震减灾、紧急自救等6大板块的生命安全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育公平的阳光已洒满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大地。自2008年以来,该区一改原来生源外流的状况,以前上小学时流出的生源,上中学时又开始回流,区域教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赵冰说,目前该区正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等主题打造特色教育品牌,促进特色学校建设,进一步推动全区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