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填写“有素质”的报告书

郑广杰
  暑期临近,教师又要给学生填写素质报告书了。近年来,笔者因工作关系曾浏览过诸多的素质报告书,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素质报告夸大其词。部分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工作业绩,在素质报告书上只报喜不报忧,大大降低了家长对报告书的信任度。二是素质报告缺乏个性。部分教师在填写“教师寄语”时套用“公式”,即“该生在校能怎么怎么做,成绩如何如何,希望今后怎样怎样”。三是缺乏个性化的评价语言,素质报告书千篇一律,大大减少了报告书的“含金量”。四是素质报告应付了事。现在,有些教师填写评语,只是把网上好的评语打印或把别人写的好评语摘抄下来,然后把学生分上、中、下三等,对号入座分别填写。像这样“嫁接”的素质评价能起到多少导向和激励作用呢?
  众所周知,素质报告书是沟通学校、家长、学生的桥梁,家长期盼学期末能从里面看到真实反映学生在校状况的内容。在此,提醒广大教师,学期末工作再忙,填写素质报告书也不能马虎,要让学生真正带着“有素质”的报告书回家。
  首先,教师要保持“诚实素质”。现在的素质报告书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如:思想品德、劳动能力、创新思维、艺术素养、个性风采等。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善做有心人,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留下过程性资料,学期末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真实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切忌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好百好,一丑百丑”的偏差。
  其次,教师要具有“温情素质”。毋庸置疑,素质报告书要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长轨迹,具有客观性,同时又要反映教师对学生的真实态度和真性情。有可读性的报告书才能使家长、学生和教师产生共鸣,放大教育效果。俗话说,百人百性。作为教师,要写出具有个性化的素质报告,评价中多一些温馨的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批评挖苦;多一些对症下药的建议,少一些含糊其辞,彻底改变家长和学生对其“敬而远之”、“避犹不及”的状况。
  素质报告书是一个能真正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载体,不是一种机械的模式。希望教师们都能够用爱心进行素质评价,真正让学生带着“有素质”的报告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