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加紧涉蓝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本报讯(记者 程斌)今年以来,威海市教育系统围绕涉蓝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加快推进各大中专院校的基础能力、学科专业、科研基地建设,积极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威海市教育系统积极联合发改、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组织协调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就如何落实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进行了认真调查与研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威海市教育局关于落实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方案》,对各市和院校进行了具体的职责分工。
  提升中职基础能力,对接蓝色经济区发展需要。在优化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推进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整体办学实力的同时,加大了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从今年起,以市级示范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今后5年每年从市级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中安排不少于800万元,建设多个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市级示范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哈工大、山东大学在威海设立校区、分校的独特优势,强化涉蓝学科专业建设。山大威海分校突出海洋生物特色,加强海洋学院建设;哈工大(威海)全力发展船舶、海洋特色学科,促进学科建设向“深蓝”、“深海”方向发展。发挥威海职业学院作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作用,积极筹建海洋技术学院和船舶工程学院,计划新增港口物流、海洋资源利用、船机制造与维修等海洋专业18个。同时,引领其他驻威高校发挥优势,给力蓝色经济区建设。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在着力打造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两个主干专业的同时,向其他涉海专业发展;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将发展定位于新医药产业和海洋“三品”加工业人才培养;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将外语与涉海服务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涉海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哈理工荣成校区、威海工程技术学院和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也在全力推进临海、涉海和战略性领域的专业体系建设。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保障蓝色经济区建设人力需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都根据发展需要,主动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重点向涉蓝相关专业倾斜。在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方面,坚持保持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比例,每年招生人数达到1万人以上,在数量上保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中涉蓝专业招生比例由原来的1/3提高到1/2。各高等院校以涉蓝学科和专业为新的增长点,逐年增加招生计划。山大威海分校计划“十二五”期间增加4~7个专业,并通过“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海洋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哈工大(威海)到2015年,涉海专业本科招生计划比现在增加80%;威海职业学院海洋技术类专业在校生将达到8000名,每年开展社会技能技术培训5000人次;其他驻威高校今后5年涉蓝专业的在校生规模也将达到1万人以上,为威海市乃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