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县域职业教育中心发展解读

本报记者 廉德忠
  2006年,山东省平阴县将隶属教育、卫生、农业、劳动等部门的职业中专、教师进修学校(成人中专)、农业广播学校平阴分校、卫生学校、劳动技校等进行跨行业整合,异地新建了平阴县职业教育中心。经过5年多的运作和发展,该中心成功跻身国家示范中职学校建设行列,为农村中职学校发展提供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整合”范式。
  构建“大整合”管理机制
  据记者了解,当前有很多地方对区域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有的将教育部门管理的职业教育机构进行集中,有的把教育管理部门、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合并,有的把部门或企业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有的进行跨行业整合。但是“大整合”后,管理体制机制、人员调整使用、利益分配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随之暴露,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平阴县对被整合的机构和学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继续保留并挂县教师培训中心、县职业中专、农业广播学校平阴分校、县卫生学校和县劳动技校的牌子,这些学校为职业教育中心领导下的内设机构,业务上通过中心接受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在人员使用上,被整合学校的领导干部重新分工,各管一条一块,分工合作;教职工打破原有人员机构编制限定,在全校范围内重新竞争工作岗位。对被整合学校原有专业进行调整,设置新的专业部,实行中心领导下的二级管理体制,中心实行校长负责制,专业部实行主任负责制。全新的管理体系,较好地解决了由于整合后导致的“貌合神离”问题,构建了富有凝聚力的内部管理机制。
  做宽“大职教”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中心投资效益,这是目前各地必须解决好的课题。建校之初,平阴县就提出“将职业教育中心打造成县域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的基地”。基于这样一个定位,平阴县职业教育中心对办学方向进行了重新打量和调整。一是办好全日制职业教育。他们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设置了三个专业部,既保留了传统强势专业,又设立了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兴专业。二是拓展社会培训工作。他们发挥资源优势,与相关部门协调,成为县内唯一一所具有技能培训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包括职前、职中、职后的各类社会培训,培训对象涵盖了全县几乎所有的人群,年均完成各级各类培训6000人次以上。三是做好成人学历教育工作。他们借助被整合学校原有资质,通过成人高考、电大开放式教育、网络教育等形式,进行了中专、大专、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在籍学生达到800余人。三线齐头并进,大职教这块“蛋糕”越做越大。
  置办学于“市场”之中
  有专家指出,当前很多企业出现“用工荒”,而很多职业学校学生又“出不去”、“出不好”,关键因素在于校企合作的难题没有破解好。今年春季,平阴县职教中心招生突破800人。进入暑期以来,到这个学校咨询报名的学生更是络绎不绝。这得益于他们与市场接轨的“共振效应”。首先,与当地经济发展“共振”。这个县县域机械制造企业较为集中,他们首先与企业建立起了机械制造专业职教集团,将学校发展与企业发展链接,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一体“游弋”。其次,与企业发展“共振”。他们采取了三种方式:一是校内办厂,二是把学校办到企业,三是举办冠名班,使学生尽早融入企业文化。第三,与用人单位需求“共振”。采取“倒推法”模式组织教学,即按照用工单位岗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师和教材,根据教师和教材实际安排教学流程,实现了“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如此一来,校企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供求关系,而是密切合作的利益共同体。
  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同各行各业一样,职业教育学校品牌建设更加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品牌就是价值,就是发展后劲。平阴县职业教育中心确定了“责任在心”的核心理念,通过责任环境、责任制度、责任课程、责任活动建设,打造“责任”品牌。校园中心广场上正在筹划建设主题雕塑“责任在心”。雕塑以游标卡尺测量蓝宝石为主体,充分体现职教精细精准的精神,而蓝宝石寓意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都是宝贝;基座采用泰山石,寓意“责任重于泰山”。他们还承担了国家重点课题“中职学校责任教育课程模式研究”,构建了责任教育特色课程,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中职学校责任教育人文特色课程学生读本》和《中职学校责任教育素质拓展课程学生读本》。他们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教育活动,强化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职业认知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责任在心已经成为这个学校的一张名片,成为他们独特的办学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