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教兴教惠民生
发布日期:2012-11-19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浏览次数:4482次
本报记者 孙世杰 通讯员 徐连伟
今秋开学,高密市4所新建城区配套学校同时启用;正在建设的第三实验小学,也将于年底完工。5所学校总投资2.85亿元,新增学位4950个。这是高密市破解城区就学压力、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个缩影。
“教育是民生之首。让孩子上好学,是全市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高密市把发展教育作为惠及全民的幸福工程,以提高短板为突破口,以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加大投入为保障,着力破解教育难题,优化公共教育服务,推动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高密市市委书记范福生说。
在今年高密市列出的十件为民办实事中,加强校车管理和提高义务教育经费标准分别排在头两位,优先发展教育可见一斑。前不久,高密市发放了184.83万元的学前教育助学金,3064名贫困、孤残幼儿因此受益。去年以来,这个市发放各类助学金达800多万元,实现了贫困学生弱势群体“应助尽助”。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高密市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着眼,把改善农村教育列入服务“三农”、解决“三最”问题的重点项目,市级领导分片包靠,加大县镇两级财政投入,加快了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
“2007年来,市委、市政府启动‘一通二热三改’工程,投入2300万元,让农村学生在学校里吃上热饭、喝上热水。投入2500多万元,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投入3000多万元,加强学校安保力量,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农村学校的难题。”高密市教育局局长杨宗荣说。
从2009年开始,该市大力度推进校舍安全工程。整合延伸部门职能,对工程立项、审批、规划、土地等项目实行打包服务,开通校舍改造“绿色通道”。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对校舍改造项目按40%的比例进行奖助,全面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以镇街为主体,集全市之力,打响了校舍改造攻坚战。
姜庄中学是一所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初中,校舍大面积老旧。姜庄镇党委、政府投入4700万元,建起了新学校。气派的教学楼、优良的塑胶跑道、现代化的校园,成为人文姜庄的新风景。“现在,姜庄最美丽的是学校,最坚固的是校舍。新学校办学条件比城区学校都强,被老百姓夸赞为百年功德工程。”高密市政协委员蔡琳对记者说。
3年凤凰彩票,高密投入7亿元,改造校舍64万平方米,新建迁建47所中小学,新建改扩建98所幼儿园,改造140所学校。同步融资5000万元,为中小学配齐微机、多媒体,实现了“班班通”。全市城乡学校大变样。
率先更新校车,是高密市急群众所需、办群众所盼的又一民生实事。2011年春天,高密市组织了校车安全专项调研。调研发现,全市有9000多名学生乘车上下学,有43台接送学生车辆没有审批手续,多数车辆使用期超过10年。很多学生家长拼车、搭车、雇黑车接送孩子,安全隐患很大。更新校车成为迫切的现实问题。
“孩子安全不能等,困难再大,也要首先解决校车问题。”高密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启动了“校车更新工程”,市长亲自抓调度。2011年5月,不合格车辆全部停运。
按照“政府补贴、民办公助、统一管理、规范运营”的模式,市财政按新车价格30%的比例补贴,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安全文明运行奖,全市更新国标校车89台。同时,专门成立校车管理办公室,建立县、镇、村、校四级联防监控平台,新校车配置GPS定位系统,实行全时全线监管。
“新校车到家门口接送孩子,来回有老师护送,到达后家长还会收到短信通知,真是方便又放心。”姚哥庄村民杜强高兴地说。
办学体制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在高密,办学体制改革却成为教育新亮点。
这个市大胆创新民办公助体制,在财政、税收、土地、建设等方面出台普惠性配套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办学,政府主导,学校、企业联姻,政府社会多元办学,激发了民办教育勃勃发展生机。
2008年,银鹰化纤公司领先起步,投资5000万元建设文昌中学,引发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热潮。孚日集团、豪迈公司、凌云公司、凯宇置业、金地源置业、金达双鹏等众多企业集群投资教育、兴建学校,民办学校异军突起。全市新增民办性质幼儿园29所、中小学5所、中职学校1所、培训机构7家,培育出恒涛双语、银鹰文昌等民办教育品牌,扩增了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地满足了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
一度是“短板”的民办教育由劣势变优势,引发了“鲇鱼效应”,倒逼公办教育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动力,形成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态势。
联系电话:0531-51756681,0531-51756682
地址:济南市市中区土屋路3-1号(250002)
0531-51756739
(凤凰彩票凤凰彩票为凤凰彩票凤凰彩票 上午8:30-12:00 下午1: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