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的梦想都开花

本报通讯员 曹增海 赵金怀
  在寿光市羊口中学,体育竞赛、读书沙龙、辩论大赛等异彩纷呈的社团活动,让每名学生都找到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平台,让每名学生的梦想都开花。在全国信息学奥赛、计算机表演赛、电脑制作等活动中有36人次获奖,在省“七巧科技”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13名学生在潍坊市“新华画报杯”作文大赛中获奖等。“海港之音”音乐社团、“巧手坊”社团和星光信息技术社团分别被评为潍坊市百佳中学生社团、寿光市初中优秀社团。
  每天下午活动课凤凰彩票,学生们的快乐身影活跃在红红火火的社团活动中,出现在校园的角角落落。羊口中学校长杨树军说:“每名学生都是一首风格迥异的诗,我们推进社团建设,就是充分挖掘出内在的潜能,让每一个生命都绚丽绽放。”
  羊口中学紧紧围绕“追求特色内涵,启迪学生心智,关注学生成长”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学生社团建设,研究制订了《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和《学生社团章程》,先后投资20多万元购置器材。
  学校建立“学校搭台、学生唱戏”的机制。学生自由选择、报名并参与社团事务。广大社团成员集思广益,设计社团团徽团歌,制作社团海报,开展招募纳新,制定活动计划。“清河扬帆”文学社的社员们,自主创办刊物《清河扬帆报》,从采编、排版到发行,全部都是学生自己动手。该社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人,成为活跃校园文化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学校已成立科技类、艺体类、文学创作类、生活教育类等13个社团。
  活动是一个社团的灵魂。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定期举办社团风采和学生成果展示,体育节、文化艺术节、读书节、远足实践等系列活动,为学生创造了自我展示、自我提高的空间,学生的多元智能被充分挖掘,特长才干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社团已成为提升学生生活品质的学园和精神家园。 
  羊口中学地处渤海莱州湾畔,编织渔网是当地渔民的一手绝活。海风网社的指导教师郑卫亮原本对网绳编织并不在行,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他通过上网查询、购买专业书籍学习编织技术,并且向当地渔民请教。郑老师认为,渔网编织贵在技巧,作为社团导师,必须不断充电,才能引导学生找到手工制作的“源头活水”。师生互动中,导师与学生达成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促成由单一的教学型向复合型的转变,实现了学生、教师和社团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