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临沂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卢立海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们党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笔者认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需要坚持不懈地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系统要牢固树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新人才成长观念,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扎实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牢牢把握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努力构建“政府主导、规范管理、课程核心、评价引领、督导保障”的素质教育工作长效机制。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积极开发建设学校课程;扎实推进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完善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制度;不断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严格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引导素质教育工作重心向更加注重课程实施、提高质量和效益方面转变。
  第二,坚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以区域为重点,完善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机制,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城乡间、校际间和群体间的合理配置,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在教育投入、教育设施、教师资源等方面基本均衡。加强城区配套学校建设,突出抓好幼儿园建设,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积极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两热一暖一改”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制度,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保障弱势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要以加快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步伐、建立全面覆盖困难群体的资助政策体系和帮扶制度为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完善资源配置制度,健全法制保障,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着力保障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逐渐缩小教育发展中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校际差距。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统筹特殊教育、康复和职业培训,努力实现听残、智残、视残教育类型的全覆盖。
  第三,坚持以加强队伍建设为保障,着力促进教育持续发展。要以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为目标,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改进培训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要着力建立以师德表现为首要内容的教师评价体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创新教师教育培训机制,持续抓好学历教育、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学术交流等“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创新培训的形式、内容和方式、方法,逐步完善市、县区、学校三级培训网络。要着重从制度上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第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坚持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途径。一要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实施水平;二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城乡教育规划布局,扩充完善城区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四要进一步完善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贫困而失学;五要坚持依法治校,加强教育督导,努力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