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坚持“优者从教”、保障“教者从优”

本报记者 李波
  日照市把教师队伍作为立教之本、教育第一资源,以加强编制审核和动态化管理、完善公开招聘制度为着力点,坚持“优者从教”、保障“教者从优”,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5年来,全市共招考中小学教师3462名,占全市专任教师的14.1%,招考数量是前10年的5倍,队伍建设呈现出规模扩大、年龄和知识结构优化、综合素质提高的发展局面。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全市教育系统群众满意度连续多年在市内各行业名列第一。
多方位推进
  近几年,日照市抢抓“蓝红金”三大机遇、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长,教育优化布局的任务十分艰巨。随着教育事业的大投入、快发展,新建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急需扩大教师队伍规模、优化资源配置。而且,上世纪80年代“民转公”教师即将集中到龄退休、上世纪90年代末停止师范生统一分配又造成新生力量储备不足,教师队伍老化现象开始显现。“两基”实现后,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日照市坚持抓发展优先抓教育、抓教育优先抓教师。
  ——注重规划目标政策制定实施,提出到2015年建成教育强市、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配套出台了多项行动计划;2009年、2011年两次召开高规格教育工作会议,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政策、措施和办法与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同筹划。
  ——注重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把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队伍补充、待遇落实等工作纳入全市党政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并建立督导制度和问责机制。
  ——注重形成工作合力,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及时研究解决,市人大、市政协经常视察调研,有关部门优先保障教育在经费、编制、人才等方面的需求,形成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局面。
多渠道补充
  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日照市把强化编制动态管理和推行教师公开招考作为长效机制,着力解决新进教师“谁来补充、补充多少、怎么补充”的问题。
  ——提前核定编制。在前几年工作基础上,日照市提前一年对市直学校编制重新核定,新增编制920个;统一核定城乡中小学编制,并对符合提高标准的按5%的最高比例增加编制1004个。对审核后的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在编制部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分配到学校,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规模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使用教职工编制。
  ——建立公开招聘机制。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公开招考工作,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队伍特点要求,科学命题,专业化组织,合理确定招考数量和职位,确保把最急需和优秀的人才招录到教师队伍中来。
  ——健全完善补充制度。由财政提供专项资金,建立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招聘教师的制度。在全省率先推行公办幼儿教师招考制度,同时把中小学富余学科人员中适合从事幼教工作的转岗补充到幼儿园任教。近3年新增公办幼儿教师322名。对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简化招录手续,直接通过面试考核的方式聘用。积极吸纳“三支一扶”学生、免费师范生246名从教。
均衡化配置
  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日照市不断调整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使优质资源和富余资源向重点领域倾斜、向关键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革命老区倾斜。
  ——近年来,全市新招聘教师中有3114人被充实到农村中小学第一线,占总数的89.9%;有6572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莒县、五莲县两个沂蒙革命老区县新招聘教师1743名,占全市的50.4%。
  ——去年,新组建了4所普通中专,配备教师800多名,实现了学校与部门、企业培训、合作、研发的深度融合。
  ——坚持统筹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落实,统筹编制配备,统筹财政资金使用。以县为区域,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和教师工资每年都有增长,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月平均工资比2007年增加1600元。
  ——推动全市8所改制高中学校恢复公办性质,统由财政部门予以财力保障。
  实行同城统酬、统编的做法,带来了可喜变化,全市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公务员工资水平,为教师“进得来、留得住、受尊重、干得好”提供了机制保障。近几年,日照市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大幅提高,全市广大教师特别是基层教师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明显提升,教师成为公开招考的热门职业。
  2012年,日照市教育局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文明委表彰为省级文明单位。在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教师工作会议、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家庭教育工作会议上,日照市均作了典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