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座谈会在京举行

本报通讯员 王伟
  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职业学院名誉导师和学术委员会顾问、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在北京华北宾馆会议室与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等一行座谈,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共议“立德树人”。山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刘邦治应邀参加本次座谈会。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政协报、齐鲁晚报等媒体记者参加了此次座谈。
  座谈会在诚挚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张志勇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句话大家在不断地学习和领悟。“立德树人”是欧阳中石先生在山东职业学院启动“中华美德进万家”活动时的题词。这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论述不谋而合。
  欧阳中石先生把中华文化的核心提炼为“德文化和”四个字。先生从文字的本义和文字的结构入手,对这四个字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阐述。他认为,德是从思想、从行动具体的事中表现出来的,其实质是文,不用文表达不出来。文则是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放在一起,物相杂的纹路痕迹。化本是两个人字的组合,化强调的是变化。中国人善于变化,善于把一切化了,把许多不合适的事物变好。人在社会上的一切事情就是将“德”和“文”化在一起,都化和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和谐为本。只要我们把德立住了,就等于培养好了每一个人。作为一个学校的教育来说,就是要“立德树人”,要用德来对待人和事物,整个社会更应如此。我们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
  张志勇谈到,山东职业学院按照“立德树人”题词的精神开展学生素质教育,效果非常好,学生的素质境界和成才理想发生了转变,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就业率保持持续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山东职业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的最真实体现。
  对德和才的关系,欧阳中石先生认为,德为主,我们强调的是立德树人而不是立才树人,只要抓住德,我们便可以化其他,德和能是统一的。古人云,“一德立而百善从之”,强调的就是万事德为先。谈到汉字教育,欧阳中石先生语重心长:“汉字作为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既是科学的结晶又是艺术的结晶,对记录我们的痕迹很有帮助。传承国家的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他完全赞同教育部把重视“语文、思想品德、历史、艺术、体育”五科的教育作为“立德树人”工程的首要实施课程。他认为,学习才能也是“德”中的一项,在中小学生开展“立德树人”工程就要首先教育学生要忠于国家,一切为了国家,一切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一个人,最终的目的是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