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圆了我的教育新闻幸福梦

徐振元
  编者按:今年6月18日,是《山东教育报》创刊20周年纪念日。20年奋进历程,20年辉煌足迹。从本期起,本报将陆续刊发各地《山东教育报》记者站资深记者撰写的文章,纪念《山东教育报》创刊20周年。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我与《山东教育报》相伴的20年,有很多挥之不去的东西。它在我的记忆中不时泛起甜蜜、激动和幸福的涟漪……
  1993年6月,《山东教育报》创刊。当时省教委下文,要求各地市、各县区都要成立记者站。我便在此时被任命为《山东教育报》菏泽教育局记者站站长,从此开始了艰辛的写稿历程。菏泽是个欠发达地区,教育典型经验少。20年来,我踏遍了菏泽8县2区的800多所学校,满腔热情地讴歌菏泽教坛精英,为师生鼓与呼,见证了菏泽教育的成长与进步,并捧得了中国新闻奖。
  1994年,时任《山东教育报》主编的赵显坤同志来菏泽,准备采访全国扫盲先进县东明县。他问我怎么选角度,我说该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张圣文经常夜里检查扫盲班,可以从县长夜查扫盲班入题,他说好。我写的初稿经赵主编润色加工,在《山东教育报》、《中国教育报》“现场短新闻”栏目刊发。后来此稿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1995年,郓城县在菏泽第一个实现“普九”。我及时赶赴该县,采访了时任郓城县挂职书记、现任省教育厅副厅长的张兴民同志。《山东教育报》在头条位置刊发了我的通讯《咬定青山不放松》,并配发了评论。此稿对菏泽其他县区的“普九”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被评为当年山东教育十大新闻。
  1999年,我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师魂》。文中主人公成武一中教师叶荫棠,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右派问题甄别后到成武一中任教。从教20年,他独身苦行,破衣烂衫,捡剩馍、剩饭、菜叶充饥,养鸡下蛋卖钱,一分一分地省,一毛一毛地攒,终生积攒了13万元。1998年他因病去世。遵照他的遗嘱,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叶荫棠奖学金。我的这篇文章先后被《山东教育报》、《山东教育》全文刊发。省教委追授叶荫棠“山东省优秀人民教师”称号,中共菏泽地委、菏泽地区行署、菏泽地区教委、成武县委县政府分别作出向叶荫棠学习的决定。全市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系统掀起了向叶荫棠学习的热潮。
  去各县区采访,我大都住在教育局条件简陋的招待所,吃饭到餐厅打一个菜、两个馒头,有时一住就是十天半月。但为了自己的教育新闻幸福梦,我无怨无悔。
  去年3月,年近6旬的我离开了记者站站长的岗位,但却与《山东教育报》有一种割舍不了的情缘。我自掏腰包到邮局订了一份《山东教育报》,阅读它是我每周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一周不看报纸我就觉得吃饭不香,睡觉不实。我愿在有生之年,继续与《山东教育报》为伴,让《山东教育报》充实自己的灵魂。 
  (作者系原《山东教育报》菏泽教育局记者站站长)